〔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4)06-0009-04 一、资本概念的历史演变 资本概念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资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同。 首先,作为生产资本范畴而存在的样态。包括一些感性直观的东西,例如直接可以把握到的商品、货币以及生产资料等,并且这种感性可以把握的东西之间具有相互交换与转化的关系。[1]当人们用“资本”这个词指称牛或家畜时,“资本”便开始具有了两重基本的潜在含义:表示资产的物质存在和它们实现价值增值的潜能。 在以诺思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眼里,资本就是物的存在,是除了劳动和土地以外的一切生产性物质资源。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则把具体的资本转化为同质的抽象资本数量。克拉克认为,从生产过程的持续性来看,任何实物资本即便在被使用或替代后,应该依然在价值形态上表现出持续的特性。总之,资本具有“生产”的特性,是实现价值增值的一种特殊手段,因而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特殊价值。 其次,作为信用关系的资本。资本是一种信用,一般指的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指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以及在货币市场进行交易并给持有者带来资本化收入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虚拟资本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又不在再生产过程中实际发挥资本的作用,只不过是资本所有权与收益权的证书。实际资本无论是处于实物形态还是货币形态都是职能资本,都有价值。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使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被缓解,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但不容忽视的是,虚拟资本在促进新的社会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发展、加快整个经济虚拟化进程的同时也会导致财富的虚拟化,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会引发诸如“泡沫经济”等新问题。 资本概念在当代得到了充分扩展,主要表现为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智力资本等存在样态。舒尔茨把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称为人力资本。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生产过程中转移和增加价值,把劳动力提升到了“资本”的高度,更加强调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林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社会网络(关系)中的资源。在他看来,无论是个人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并不表现在表层的显性层面上。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是一种表现行动者文化上有利或不利因素的资本形态。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文化通过教育内化到被统治者之中,并且世代传承下去,从而使统治阶级的文化居于统治地位。 然而,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不是物,不是资源,资本根本上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反映。其一,尽管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2]。马克思对此解释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3]资本主义生产在生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生产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支配关系即“社会权力”。 其二,在马克思看来,承载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终究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存在。马克思明确指出,将资本永恒化了的观点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看,这种观点是一种“抽掉了使资本成为人类生产某一特殊发展的历史阶段的要素的那些特殊规定”[4]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资本的历史使命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摧毁那些旧的体制,摧毁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限制,生产和再生产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以及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交往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比其他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 其三,当马克思谈论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主要是将其作为人类和工人运动必须辩证克服的现实状况。资产阶级想要形成一种人类发展可能性的观点,这种人类发展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创造的,同时,资产阶级也提供了一种对这种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强烈批评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是针对剥削工人的批评,而且也是关于资本主义对待自然的方式的批评。”[5] 其四,由资本主义制度孕育的主要思维模式,即马克思所谓的“资产阶级视角”让我们难以思考资本主义本身,“我们必须从理解价值开始理解资本。关于‘附加值’的随意言谈以及对各种资本的错误指认,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智力资本等在今天大量存在。这些表述将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形式还原为像功用这样的伪概念或普遍通用的概念:资本被压缩为资源,价值被压缩为使用价值”[6]。 二、资本的伦理内涵 (一)资本作为生产关系,表现为一种剥削本质 马克思在其文本中反复强调说:“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3](724)“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4](510)马克思赋予资本以特有的社会性质。其本质在于它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有形的神明”,能“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质颠倒和混淆,使冰炭化为胶漆,货币的这种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质中,即包含在人的异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类本质中。它是人类的外化的能力”[3](245-246)。因为“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3](726)。在这个社会里,物化劳动支配活劳动,而不是相反。在实现不断增值的过程中,资本会表现出其内在的本性,也即马克思所说的“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限制的和无止境的欲望”[4](297)。死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吮吸活劳动(劳动过程)的过程就是剥削的实现机制问题,劳动力商品化与资本雇佣劳动一起又反过来促进资本的不断增值。资本逻辑的总体性和内在性的分裂导致个人利益与全体利益的严重对立,人被剥削的状况在加剧,人的异化不断加深,人的被奴役状态几乎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成为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