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信仰危机及其化解

作 者:

作者简介:
喻文德,哲学博士,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德哲学,湖南 吉首 416000

原文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信仰面临严重危机。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笃信与敬仰,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内在机制。道德信仰的实质是人们对人性和生活的一种价值承诺。通过价值承诺,人获得了内在的尊严与价值,生活获得了自身的意义。道德信仰危机导致人们对道德的否定和摒弃。传统道德的合法性危机、道德需求的萎缩、社会支撑系统的脆弱等严重损害了人们的道德信仰。要重建道德信仰,就个人而言,必须养心立德,提高道德能力;就社会而言,必须弘扬传统美德,强化道德的社会支撑,维护社会正义。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14)06-0056-07

       道德信仰危机是人们道德信仰的动摇、淡薄乃至缺失而产生道德失范的风险状态。当下,有人不再相信道德,道德无用论盛行。面对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人说,对奸商讲道德,无异于对牛弹琴。还有一些人肆意践踏道德,道德冷漠现象时有发生,道德底线频频失守,道德效力严重弱化。是我们对社会道德的变迁过于敏感,还是道德信仰真正发生危机?从当前社会的一些败德现象来看,见死不救、见利忘义、趁火打劫等确实触及了人类的核心价值,伤害了人的权利、尊严乃至生命。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今社会,一些人的道德信仰已经面临严重危机。化解道德信仰危机成为解决当下中国道德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道德信仰的内涵、实质与价值

       在现阶段,我们的道德问题不是发生在道德准则上,而是发生在道德信仰上;不是发生在“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这一问题上,而是发生在“我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上。“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遵守道德”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指涉的是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后者指涉的是人们对道德价值的基本信念。如果对“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遵守道德”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决,而只顾追问“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样的道德”,显然意义不大。

       (一)道德信仰的内涵:对道德的笃信与敬仰

       在伦理思想史上,康德首次提出道德信仰概念,他将人类的信仰分为实用的信仰、学说的信仰和道德的信仰。在康德看来,道德信仰是一种人与道德融为一体的状态:“至道德的信仰则全然不同。盖在此处某某事象之必须发生,即我在一切方面必须与道德律相合之一事,乃绝对必然者。”[1]567康德将信仰的本体转移到主体内部,在主体“纯粹实践理性”的基础上重建道德信仰——通过道德确立信仰,通过信仰践行道德。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信仰危机,国内学者对道德信仰问题有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归纳起来,国内学者对道德信仰的理解大致有三类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观点着重从超验和理想层面界定道德信仰。比如荆学民认为,“道德信仰是指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基础,一是指道德形成的前提性的精神基础,二是指道德的终极向往即道德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2]39。第二类观点着重从经验和现实层面界定信仰。比如李德顺认为,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有认识基础的科学道德信仰以及无认识基础的盲目道德迷信”[3]90。第三类观点则从超验和经验、现实和理想相统一的层面界定道德信仰。比如黄明理认为,“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个体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价值的认识,以及在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作用下产生的对道德(包括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付诸道德行动的特殊感情”[4]73。其他学者关于道德信仰的不同的界定基本上都可以归纳到以上三类之中。

       其实,从道德信仰的客体构成要素来看,道德信仰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贺麟曾指出,“道德的信仰为对人生和人性的信仰,相信人生之有意义,相信人性之善;对于良心或道德律的相信,相信道德的效准、权威和尊严。又如相信德福终可合一,相信善人终可战胜恶人,相信公理必能战胜强权等,均属道德信仰”[5]92-96。因此,我们倾向于第三类观点关于道德信仰的界定。简而言之,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笃信与敬仰。从形而上层面来说,道德信仰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道德的本体承诺,即道德究竟是什么——对“人性”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承诺;二是关于生活意义的终极关怀,即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及其相应的承诺。前者构成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后者构成道德实践的终极目标。从形而下层面来说,道德信仰既包括对某种具体道德规范的尊重与服从,也包括对某种具体道德理论体系及其目标的信服和崇拜。道德信仰的两个层面是无法截然分开的,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层面构成道德信仰的基础与依据,而形而下层面构成道德信仰的践行与外化。

       从道德信仰的主体构成要素来说,道德信仰是认识、情感与意志的统一。作为认识,道德信仰是对人伦物理的内在把握,是对人的社会本质的深悟与觉解。作为情感,道德信仰是人类同情、荣誉、尊严等社会情感的需要和表达。人类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获得同情、荣誉、尊严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丰富和充实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强化了道德的本体价值。作为意志,道德信仰是自觉服从和践行道德的决心与信念。意志对于道德的实现作用重大:“我们发现意志因素是最重要的,并且在某些场合几乎是惟一重要的。”[6]245

       (二)道德信仰的实质:对人性和生活的一种价值承诺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遵守道德?”这是对道德价值的形上追问,是道德形成的精神基础。这一问题关涉人对人性和生活终极意义的理解。道德既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也是生活之为生活的价值属性。一言以蔽之,道德是人性和生活应有的价值尺度。但是,这种价值尺度并不是人性和生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对人性和生活的一种价值承诺或者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承诺具有先验预设的性质,实际上也是人对道德的承诺。可以说,道德本身具有信仰的属性。对人性和生活的一种价值承诺即道德信仰的实质所在。价值承诺充分体现了道德的理想性。但是,价值承诺并非完全凭空产生,其具体内容依然具有客观的现实依据:“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实际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7]13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