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地系统相互作用与地理学综合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地球表层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地球表层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自然圈层与人文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这是地球科学与其他天体星球科学研究的根本区别[1-2]。相对于人类活动这一主体而言,自然圈层是人类活动主体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主体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3-5],其复杂性一方面表现为“主体”、“环境”内部各要素间、要素不同组合间、以及“主体”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多样,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主体与自然环境之间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纯”人类活动主体、“纯”自然环境越来越少,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界面越来越模糊,相互作用的内生化趋势加剧、作用关系的复杂程度提高;另一方面各种作用的驱动关系和影响机理通常还存在着因时、因地、因尺度不同而发生变异,加之人类活动在这一作用系统中的影响力加强,因人而异产生的不确定性显著提升、作用机制的复杂程度提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为主导、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滞后的过去,地理科学发展长期受阻,在综合性研究方面难以有实质性突破[6-7]。近年来,为了增强科学性采取微观机理深化研究又加速了地理学科分化,综合地理学面临被瓦解的风险[8]。如何突出地理学的综合性、以及如何在地理学框架内实现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机理的深化研究,已成为现代地理学最高层级的科学难题,也是决定未来地理学前途和命运的关键问题[9-11]。 传统地理学科结构的特点,表现为自然地理学更具有基础性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性质[12],而人文地理学是叠加在自然地理学之上,具有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更密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交叉的性质[13]。这种学科构成和学科性质,必然使得人文地理学在传统地理学研究中,无法回避、轻视“综合性”这一地理学最高科学难点问题,更多地承载着破解“综合性”难题的学科建设任务[14]。由于复杂性科学发展滞后、综合集成方法体系还不成熟,人文地理学者在过去应对综合性问题时,逐步形成了一套实用性强的方法论[15-16]。一是通常以过程归纳作为凝练普适性规律的基本手段,但往往因影响因素和机制的变化,在现状问题研究中难以照搬套用,在预测中难以直接进行推导延续;二是通常以比较研究作为建立在长期经验积累基础上解析相似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但往往因缺失令人折服的可比较性论证以及忽略时空分异问题而被疑似为教条机械的方法;三是通常以定性分析作为探究复杂对象内在相互作用关系和机制的基本方法,但通常因缺乏清晰的作用关系机理表达和数理关系表达而有损定性结论的科学性和定量结论的精准性,且难以通过传授和交流过程较快地实现对分析方法的掌握;四是通常采用逻辑判断作为诊断问题和调控预测的基本方法,但往往又由于逻辑关系更多的是科学哲学层面的宏观思维而出现具体结果多样、共识程度低的情况。
中国的人文地理学能够长期坚守综合研究的方向,主要得益于吴传钧对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是一门交叉、综合学科的定位,他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作为地理学的方向,指明地理过程和地理格局研究是揭示地域系统成因机理和演变规律的核心内容,强调地域研究中的功能属性、系统属性、协调属性、可持续属性是凸现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关键所在㈣。吴传钧对地理学定位的把握,较早地将地理学基础研究引向基于地域系统、探究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方向上。傅伯杰强调:影响地理格局形成的各种物理、生物、化学“过程”以及经济、社会、文化“过程”应作为地理过程研究的内容,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宋长青认为:丰富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的科学难点问题,同关乎人类发展、影响文明进步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复合、重叠,就是科学前沿问题。由此可见,以可持续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按照地理过程和格局研究的基本范式,结合社会需求热点,选择具有前沿意义的科学命题开展研究,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的一个特色[18]。表2是笔者近年来按照这一指导思想组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2 人地系统若干前沿问题的探索 2.1 区域均衡——人文地理格局演变过程的核心驱动力讨论 人文地理过程和格局变动的核心驱动力,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区域发展趋向稳定态—均衡格局的发展要素流动过程及由此引起的区域发展格局变动过程的作用力[19-22]。这里,稳定态的区域格局在传统上多被表达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均衡,也就是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形成的势能差,是产生人文地理格局变动的核心驱动力。从世界各国发展历程的归纳得出倒“U”型曲线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基本过程,拐点多出现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时候。除了“稳定态的相对性: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反复过程”之外,进一步研究表明,即使在人口完全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也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均衡。换句话说,区域发展进入稳定态时,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说明,还存在着另一种力量在弥补着因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产生的区域势能差。这里有两个可供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一,人类需求是多样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的需求取向和福祉构成将与“经济效益”的维度开始拉大;其二,即使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决定区域均衡的关键,人们真正感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直接的是民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