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俊元,江南社会学院,苏州 215124 陆俊元(1963—),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缘政治、国际关系、极地战略等研究。E-mail:junyuanlu@aliyun.com。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将对世界和中国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的海洋交通格局,在给中国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被动性。北极资源开发可行性的增大给中国增添了新的资源采购地选择和地缘经济参与机遇,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北极地区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将改变现有的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产生新的地缘战略关系,给中国带来复杂的战略影响,中国需加强筹划应对。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4)04-0098-0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1],北冰洋和整个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改变。预计21世纪的气候变化具有导致地球系统发生大规模及不可逆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产生洲际和全球范围的影响[2]。未来北极地区的环境将继续深刻改变,影响到北极地区、北半球甚至世界的战略结构,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战略影响。

       1 北极地缘政治研究学术脉络

       随着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变化影响力的陆续释放,学术界逐步关注到北极战略环境的改变,其中国外较早地开展了对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在冷战时期,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在西方同苏联对抗背景下的北极地缘政治问题。如罗塞克[3](J.S.Roucek)描述了美国和苏联出于对北极地区丰富的潜在资源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空中与海上通道考虑不惜重金加强北极军事化。但总的来说,早期对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冷战时代的后期开始,北极地区的国际关系率先出现缓和迹象,局部领域和地域的国际合作逐渐开展,人们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领域,对地缘政治的研究一度弱化,这种现象延续到21世纪之后。在当时稀疏的研究成果中,夏特维迪[4](S.Chaturvedi)对北极地区正在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产生了警觉,预见到后冷战时代北极地缘政治的风险。

       2007年8月俄罗斯在北极点附近海底的“插旗”事件打破了北极地区大约持续了20年的相对平稳的地缘政治局势,有关国家在北极的竞争之势迅速上升,国际社会高度瞩目北极形势,与北极地缘政治相关的研究成果涌现。安德森[5](A.Anderson)注意到了北极地区的环境改变对于人类、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并开始关注到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化。泽伦[6](B.S.Zellen)指出,气候变化导致传统的北极时代已经结束,北极正面临新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挑战。舒尔曼[7](Z.N.Schulman)讨论了北冰洋海冰融化导致“西北航道”出现新的地缘政治问题,并分析了该航道对于加拿大的主权意义。伯克曼[8](P.A.Berkman)呼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防止北极地区可能发生的冲突,保护北冰洋地区的环境安全。克拉斯卡[9](J.Kraska)等提出,气候变化促使北极地缘政治转型,北极地区地理环境的新变化对美国的国家战略、军事安全、海军战略等提出新的要求。高金[10](В.И.Голдин)考察了北极开发的历史与现状,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了21世纪初各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和战略活动,并从国际关系角度考察了北极地区的争议问题。茹拉夫廖夫[11](П.С.Журавлёв)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问题,概况了俄罗斯开发其北极地区的历史性特征,试图从地方和区域因素角度为当今俄罗斯的北极开发政策提供参考。欧斯特伦格[12](W.streng)等专门研究了北极航道问题,对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穿极航道进行了比较,指出北极海运的增长将巨大抬升北极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地位。索林[13](S.Srlin)等从科学、文化和地缘政治的综合视角,倡导北极国家超越自我,以集体认同的理念,共同处理北极地区事务。鲍威尔[14](R.C.Powell)等以评判的思维,从知识、资源和法律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北极地缘政治中的一些新领域。

       与美、欧和俄罗斯相比,国内对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起步晚,成果数量存在明显差距。陆俊元[15]的《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研究北极地缘政治的专著。国家海洋局编写的《北极问题研究》[16]中多处论及与北极地缘政治相关的要素。张侠[17]、郭培清[18]、李振福[19]、夏立平[20]、杨剑[21]、叶江[22]、程保志[23]、王传兴[24]、张耀[25]等的研究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北极地缘政治问题。目前,我国同北极地缘政治相关的研究呈现发展速度快、参与人员增多、成果增幅大、研究领域多样化、视角多元化等特点。

       随着中国学界北极研究的逐渐深化,北极地缘政治同中国的战略关系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可以预见,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将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对世界产生复杂的战略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无论在领域还是地域上都将是不均衡的。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对北半球国家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快捷[16]序言。中国作为一个靠近北极地区的北半球大国,需要及时追踪和仔细分析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尽管目前尚难以对北极环境变化带来的战略影响作出全面评估,但这些影响在海洋交通方面已有显著表现,在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正逐渐显山露水,而在地缘政治层面的战略影响也已初露端倪。因而本文侧重从世界海洋交通、区域经济互动以及地缘战略关系层面,就北极地区战略环境新变化对于世界和中国的战略影响尝试探索性剖析。

       2 构造世界海洋交通新格局

       气候变暖在北极地区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北冰洋航道的开通。2009年7月,两艘德国货船成功穿越东北航道,宣告了一条新商业航线的诞生[26]。之后,俄罗斯、挪威、丹麦等国的船运公司积极试水北极航行,东北航道上的商业航行逐年增加。2010年,通过东北航道的外国商船数为6艘;2011年为34艘;2012年为46艘[27];2013年增长到71艘。2013年经过东北航道运输的货船货运量共计达135万吨,比2012年增长了7.5%[28]。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对世界海洋交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15]39,并继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战略效应。

       2.1 对世界的影响

       北冰洋通航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世界海运格局,形成新的海洋交通枢纽,产生新的地缘战略要害,改写世界海权空间结构[29]。

       北极航道泛指穿越北冰洋连接欧洲、东亚、北美等地区的海洋交通运输通道,它们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出现、并预期在不远的将来终将形成的新的海洋交通运输线。按照北冰洋当前情况和未来趋势,北极航道大致可以分为三条:位于欧亚大陆北缘的东北航道[30]34(在俄罗斯以北的部分通常称为北方海航道[30]23);位于北美大陆北缘的西北航道[30]20-21;穿过北冰洋中心区域的中央航道[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