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4)08-0930-08 城市体系研究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及相关研究的传统课题,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组织、产业分工、专业领域协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不仅为城市地理学家所关注,也日益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在规模结构方面,一般是依据城市人口、经济或建成区规模进行城市等级划分,并分析其变化特征与趋势[2~5];或是利用分行业就业人口与产出数据对城市职能结构进行分类[6~10];空间结构多是从城镇分布密度、平均最邻近距离、空间分布类型和城市网络等方面研究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11~15]。现有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城市体系研究的成果。然而,作为由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城市群体组织,城市体系多样性如何理应成为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但对其多样性的分析与研究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幅度很大,数据资料也有更新。利用最新资料,对中国城市体系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城市体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对指导中国城市化政策及区域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体系的多样性分析是建立在城市职能分类基础之上的,要测度城市体系的多样性,首先要进行城市职能分类。纳尔逊(Nelson H J)的城市职能统计分析方法[6]是应用较多的城市职能分类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判断出一个城市有几个主导职能,也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但由于忽略了城市规模的影响,不能反映出城市在区域经济结构中所具有的地位。针对这种不足,周一星等在进行第一次全国性工业职能分类时提出了“城市职能三要素”的概念,即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应包括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3个要素[16],并应用“三要素”概念对中国465个城市进行了全国综合性职能分类[17]。20世纪末以来,统计分析、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在城市职能分类研究得到了广泛应用[18~20]。但这些方法在指标体系的确定、因素权重的确定和对职能类的确定等方面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导致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之间的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鉴于此,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简明直接的城市职能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够进行城市体系多样性测度的理论框架与方法,并利用最新数据对中国城市体系的多样性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拓展城市体系研究的领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方法与数据 1.1 样本与数据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将城市分为19个职能部门。考虑到城市的非农职能特点以及部分行业无法向城市外部大规模提供产品和服务,本文将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剔除。然后根据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特点和联系,将其余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数据进行归并。近年来,旅游越来越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一项重要职能,这里采用住宿和餐饮业与文化体育娱乐业作为衡量城市旅游职能的替代变量。最终得到8个职能部门(表1),作为城市职能分类的依据。
考虑到城市的重要性和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11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因数据缺失原因不含拉萨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省市数据)。鉴于城市的各项功能集中体现在市区,在此选择市辖区作为研究的空间范围。以上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1]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2]。关于基本空间单元的选取,已有研究认为,传统的东、中、西部划分过于笼统,省区是进行中国宏观尺度区域差异研究最有意义的空间单元[23]。为了消除直辖市与其它省级行政区在地域范围等方面的悬殊差别,本文把北京、天津、上海与重庆分别并入紧邻的河北、江苏与四川省进行考察,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统计数据缺失,未列入研究范围。 1.2 城市分类方法 本文中的城市类型划分是建立在城市职能分类基础之上的。在一个城市体系中,单个城市职能的确定,既与城市体系中各城市的产出结构有关,也与各城市的相对规模有关。考虑到城市规模的影响,本文在区位商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城市职能指数:
式(1)中,P是某城市就业人口总数,为避免不同规模的城市就业人口总数差异悬殊所造成的影响,这里对其取自然对数来进行处理。F是某城市某行业就业人口在该城市总就业人口中的百分比。MF是某行业就业人口与全区域某行业就业总人口的比值。该指数既包含了某部门在区域中的地位,也包含了该部门在城市中的地位。如果某城市的某职能指数大于全部城市的均值
,我们就认为该城市的此种职能比较突出,把其作为一种城市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