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艺术的现代传播 章剑华(《江海学刊》,2014.4.30~35) 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独特的艺术,兼具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其先天具备着传播功能。以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传播方式,进一步拓展了书法艺术传播的新空间,催生了全新的“书法生产—媒介传播—书法消费”的传播模式。在给书法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现代传播方式也给书法传播的生态体系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使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必须坚持回归与创新、守本与借鉴并举的原则。 第一,回归书法作品的艺术媒介,坚守原创性。书法的艺术媒介包括物理层面的笔墨纸张、符号层面的形体线条,这是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构成,离开这些就不是书法,因而不能抛开书法原有的艺术媒介去搞所谓的创新,而应首先着力在笔墨纸张和造型线条的质量上下工夫、求提高。 第二,继续传承和用好书法艺术的传统传播方式,并进行创新。书法艺术的传统传播方式到当代也不是全部过时了,比如厅堂悬挂、书信往来、展览收藏、市场交易等,现在完全可以而且应当继续采用。这种书法本体的直接传播,更具艺术性、欣赏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推动书法作品回归书房客厅,同时进校园、进军营、进社会公共文化空间,让更多的人能够直接拥有、分享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当然,这些书法艺术的传统方式,也应根据时代特点和人们的需求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得到当代人的喜爱和欢迎。 第三,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拓展书法艺术的新时空。在坚守和提高书法原创作品水平的同时,也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利用现代大众传媒非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利用不是滥用,而是有选择地、有节制地把书法作为审美内容资源提供给电子、网络等新兴大众媒体,与之建立良性互动,使之为书法艺术的传播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大力倡导以传播生态平衡为主旨的书法绿色传播。绿色传播就是坚持受众—传媒—经济—社会四者的相互平衡,坚守公共精神,恪守社会公德,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信息伤害,防止形式、技巧的过分运用,避免传媒暴力的过度传播。 第五,提高书法元传者、继传者、受传者的艺术素养。元传者、继传者和受传者都在书法艺术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各把其关,才能使书法艺术的传播有效优质地进行。所以,我们应当重视提高三者的书法艺术素养。 探索对“随类赋彩”的再理解 房容(《现代装饰》2014.11.145) 与西方色彩观念不同,早在上古时代中国人就把色彩的使用归纳到了哲学的范畴,赋予色彩更多的象征性和指向性。古代最早盛行的是“五色”理论,根据阴阳五行原则,古人将色彩归类为五种基本颜色,分别为,青、赤、黄、白、黑,古人认为这五种色彩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如:五色可以代表东、南、中、西、北,仁、礼、信、义、智,等等,这种哲学化的色彩观对国画创作有深刻影响。 “类”不仅是表达物象自生的客观性,更是作者情感体悟下的主观用色,是“恒常性”的体现。同时需要肯定的是,对“类”的划分过程始终是具有主观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随”的理解同样是重要的。“随”可以看做是绘画主体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对客观的顺从不违背客观规律,另一方面“随”的过程中必然通过作者的主观化“赋”予所“随”之“色”以文化意义上的“彩”。由此可见是“随”和“类”合力决定了中国画中的“赋彩”不是简单的功能性表述,而是主、客观色彩及色彩象征性的综合体现,是作者情绪的外显,是色彩使用的“意象化”、“哲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