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现实之间的“缝隙”

——以现实题材绘画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董雨莹,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美与时代:BEAUTY

内容提要:

现实题材绘画以“再现现实”为其宗旨,然而无论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同一时期同一画派画家的作品来看,艺术中的现实与视觉中真实的现实并不完全相同,虽如此,这样的艺术却还是被冠以“现实”之名。画家为了“再现现实”,纵然已尝试各种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与现实之间仍存在一条“缝隙”,结合贡布里希关于图像再现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明确,这条“缝隙”自艺术产生之初便已然存在。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现实主义艺术,以“真实地再现现实”为其表现的宗旨。反映在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们拼尽全力地利用透视法、光线、色彩等手段,力求表现“真实”。这其中不乏杰出的绘画大师达·芬奇,也包括极具创新精神的莫奈。然而,画家们以他们各自的风格和手法来表现现实,产生的结果便是描绘同一现实的各种差别。若要解释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则需要用更加概括和理性的方法①。也许,贡布里希关于图像再现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往司空见惯的现实主义绘画中发现与现实相差甚远的“现实”,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缝隙”,它产生于艺术创作之前的微妙瞬间,之后便作为一种必然而存在。

       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画家所呈现的“现实”的差异性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大约创作于1500年的名画《圣母子与圣安娜》(图1),一直被作为随后的绘画作品的底图或者标准样本,即使它没有被完全完成。但从某些角度来看,它的确极具现实性,至少,画中体现出了画家对人物的体积感、细节、表情的关注,并运用了透视法、比例、光线等表现方法。但是,这件艺术品的现实性到底有多强呢?当我们面对这幅巨作,是否会有那么一秒钟的疑惑,怀疑我们真的见到了画中的两位夫人和她们的孩子?当然不会!即使我们可以忽略她们不符合时代风尚的穿着,我们仍然会意识到她们不仅没有动作,而且神态也过于唯美,画中的一切都只是二维的,整个场景由三种颜色构成,没有人会傻到以为他们看到的是对“真实的事情”的描摹。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同它是“现实的”。

       在此后150多年,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倒牛奶的女佣》(图2)问世了,无论从色彩的感觉还是从内容的选择上看,这都是一幅极具荷兰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女佣缓慢地将牛奶从罐中倒入碗中,一缕柔和的光线正透过窗户投射到她的右手边,并照亮了整个房间。与达·芬奇的那幅画相比,这幅作品中的人物似乎更加生动,从她自然的姿态和动作中,我们似乎能听到牛奶被倒入碗中的声响。并且其画面充满了各种色彩,栩栩如生如同真实世界一般。但是同样,我们也不会将它和真实的事物弄混淆,只不过我们也会判定它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到了距今约200年的时候,法国的印象派画家们对现实主义的关注,仅仅是想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场景加以描绘,其捕捉的不仅是一天中某个特殊时刻转瞬即逝的自然光线,而且试图在一个真实的外在世界中,以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去捕捉场景。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创作于1877年的《圣拉扎尔火车站》(图3),显然无论从色彩的使用上还是从构图和选材上,都比前两幅作品更具创新性。虽然我们不能从中辨别出细节,但它同样唤起了我们对蒸汽、光线、繁忙的火车站以及火车噪音等细节的回忆。换句话说,这位印象派画家同样带我们来到一个现实的世界,它让我们觉得我们似乎曾经到过那儿,而且我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通过那些“可感知的残迹”②断断续续地回忆起来。

      

       图1 《圣母子与圣安娜》

      

       图2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佣》

      

       图3 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

      

       图4 《通往十字架之路》

       二、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画家其画作所呈现“现实”的相似性

       从公元1500年至今,在500多年的时间中,不同时期内出现了上述这三类艺术作品,每一类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逼真地描绘了世界,但三者表现出来的风格迥然不同。以上三位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家,虽同是在描绘现实,但是为何会呈现出迥异的绘画风格呢?如果人们都在努力逼真地描画,他们的绘画会相似吗?这三幅完全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又为何表现出“现实性”呢?或许,是因为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因此出现许多不同风格的绘画便不足为奇。然而,如果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那么每一位画家不是都应该有不同于其他画家的显著的个人风格吗?这其中的任何一种风格在我们看来都是“现实”的吗?如果我们将实际上完全不同的风格都形容为“现实的”,这显然又有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风格基本上不是个体的,而是来自于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画家团体。许多个体与个体之间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但他们也显示出了独特的个体差异。同时,传统的艺术总是将画家分成不同的鲜明的风格、团体、流派,若不存在这类风格团体,就构不成传统的艺术史了③。

       因此,尽管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现实主义风格,我们仍然不难发现相同时期、相同地区的团体和流派的画家却具有相同的现实主义观点,虽然寻根究底时它们中又没有一种是彻底的现实主义。我们可以说变化了的不是现实,而是我们呈现现实的方式。在达·芬奇的时代,人们的人性意识开始觉醒,因而会将圣母圣子也画作凡人的形象,同时,绘画被看作模仿自然的镜子,此时的画家也掌握了透视法,因而他们的画作,总是尽其所能地在接近现实、表现现实中转瞬即逝的美。而维米尔的画作总是那么温馨、舒适,这正是源于荷兰市民对整洁的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所以,在他的画作中我们总能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荷兰黄金时代的透明的颜色、严谨的构图以及对光影的巧妙运用。到了莫奈这里,色彩考究则不再是为了更接近现实,而是作为唤起现实的工具,印象主义创新的手法使得色彩的使用对于表现现实具有了主动性,他们坚信“物体的色彩是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并且在画作中很好地表现了这一观点,由此,斑驳的彩点为人们呈现出一种带有时间向度的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