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世界历史性哲学,因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具有辐射全球变迁及其趋势的世界历史眼光。只有在世界历史视野中,我们才能形成真正立足于全球并积极影响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在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国际视野”的第十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世界历史的演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国际视野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国际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路径”、“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中国问题研究”、“世界历史视野中的经典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代世界历史演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来,世界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此带来的必然是哲学赖以生存的时代基础的变革,那么,如何在这种变革中依然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在国际化视野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基于这一历史事实的思考。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提出,以国际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核心在于理解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思想力量,但是纵观目前的研究状况,依然存在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文本研究有余,现实研究不够;注释性研究有余,前瞻性研究缺乏;功利性研究有余,问题研究欠缺。因此,在国际视野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关键在于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继续开掘当代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这包括:研究主题的国际视野,一方面要研究由中国道路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引起的世界格局新变化和历史变迁所内生的“世界问题”和“中国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西方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与和平崛起;研究路线的国际视野,要具有全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研究世界历史变迁中的“世界问题”和“中国问题”,研究“中国道路”、“历史变迁”、“结构转型”和“力量转移”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研究方式的国际视野,要把“回到书房”和“走出书斋”结合起来,建构面向全球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化,即建构与世界其他话语体系进行平等对话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对此,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吴晓明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需要“实质性”的国际视野而不是“形式性”的国际视野。他提出,在一般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国际视野主要是指研究者必须精通外语,对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文献要有清晰理解,对国外事件、历史、现状经验的把握要较为全面和完整。应该说,这是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只是“形式”的,而不是“实质”的或“批判”的国际视野。作为“实质性”的国际视野,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中找到立脚点:中国问题或者中国道路。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中,我们才能认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才能在世界历史的变迁中,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西方文明以及在对外学习中取得自我主张,使学来的东西成为反思的和批判的,从而在文化结合的锻炼中开辟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类型。 在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的时代,任何民族、国家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因此,在中国日益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能盲目跟随西方主导的学术话语,而应在超越学术对话与学术接轨的基础上,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世界提供富有远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如此,在国际视野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实则就是思考如何在学术理论的层面总结和概括中国道路的问题,并由此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就包含在这样的探讨与思索中。 国际视野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在世界历史的大格局中如何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意义重大。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叶险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国际视野,实际上也是世界历史视野和全球视野,即在世界历史变迁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只有在国际视野中,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摆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区分“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等的关系,才能在全球问题的解决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提出,我们只有梳理、考察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总结、反思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比较好地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喜认为,在国际视野下研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重点是要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对社会主义作出客观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在本质上应该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平等的社会主义,是能够给现行国家秩序奠定合法性的社会主义,即能够为每一个个人创造同等的发展机会,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各得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赵剑英看来,在国际视野中探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关键在于客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和文明形态,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张盾认为,从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看,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确实一度取得了从体制到话语的全面胜利,这主要体现在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这两个绝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时尚,而是资本和利润作用的结果。这决定了,在世界历史演变过程中,当代资本主义依然面临诸多深层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创新形式的危机,以及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类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社会矛盾)等。因而,尽管资本主义一段时期取得了胜利,但资本主义依然面临危机,导致其走向“内爆”的各种因素和矛盾依然存在。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隽鸿飞提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权国家债务危机如幽灵一般死死地纠缠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虚假、贪婪的本质以及对人的强制。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现实的人的生存危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在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走出危机。在资本全球化时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找到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通过对美国学者福斯特的资本主义危机论的解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正东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生态危机,这一危机本质上源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性生产方式和把资本形式的积累财富视为社会最高目标。因而,破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应该彻底抛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社会关系内在矛盾性视角出发,不断推动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