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逻辑、财富逻辑等“物化”逻辑对人们的心理结构、生活方式和德性诉求等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并促使人们对价值选择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应如何寻求生活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一系列重大社会道德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处于怎样的道德立场,进行怎样的价值评价?其实,一味地站在道德高地,单纯地谴责“道德危机”、“道德滑坡”、“信仰失范”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解答下列难题:现在的“我们”处在怎样的“价值情境”中,在这样的“价值情境”中我们应如何审慎地思考自己的价值排序和价值定位。 一、问题导向:价值排序研究的提出 价值排序研究的应运而生是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呼唤。价值排序在当代价值哲学研究中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兴起是为了回应人类生活实践中诸多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的现实问题,也是对道德困境和社会发展教训的哲学反思,体现了对传统价值哲学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以自身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品性体现了对当前核心价值观(或共同价值观、立国价值观等)的解读与观照。 价值哲学的新发展为价值排序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就像哈特曼所认为的,价值哲学是一门以价值为对象的科学,关注的是“意义”这一重要问题,“价值科学与其他任何科学都是一样:它有其自身的原理、定义、演绎规则,以及它固有的界限、测度和运算;不过,它所测度的只是价值,而它所要予以运演的,也正是情境中的价值内容。从而,价值科学如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潜在的、精确的、确定的和有效用的科学;然而,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和确定性是定量的,而价值科学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却是定性的。自然科学所致力于的测度对象是时空中的存在;而价值科学的测度对象则是意义。”① 价值哲学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价值。对此,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②这表明,价值是一种以“需要”为媒介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的实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一种建构。对此,海德格尔也指出:“有关有价值物的存在,价值述语的附加丝毫不能提供什么新的启发。它只是又预先为有价值物设定了纯粹现成在手状态的存在方式。价值是物的现成的规定性。价值的本体论起源最终只在于把物的现实先行设定为基础层次。”③此外,关于价值的界定,还有关系说、实体说、属性说、性质说等,但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界定,总离不开人所在的这个关系世界,离不开人对对象的选择和评判。这种选择和评判决定了人对评价对象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规定了人与对象之间的耦合方式与关联程度。因此,这个过程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对价值原则进行选择和排序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心灵状态追求价值目标的意向性过程,这其中“既需要对行为的背景、行为的方式、相关的对象等具体事实获得经验层面的知识,亦涉及自我的领悟、感受、认同等形式的个体体验;对所涉行为的过程、结果、情景等事实的了解,是对其作出道德判断的经验前提之一,但单纯地从经验事实出发,显然还不足以作出道德的判断:作为评价性的断定,道德判断总是渗入了与价值关怀、情意认同等相关的自我体验”。④ 因此,价值排序的思想一直是价值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个现实论题,并且这一论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而变得更加突显、紧迫和复杂。在道德主体的价值排序表中,彰显着不同价值原则的序列和作用;在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显示着不同价值原则的优先性序列,并最终体现在不同的道德决定和实践行动之中。 在西方价值哲学的研究领域中,价值排序的思想体现在价值哲学的各种学说中,如价值分类、价值等级、价值类型、价值样式、价值评价等,也呈现于不同的价值排序标准的哲学诠释中。其中,马克斯·舍勒的价值等级说、尼古拉·哈特曼的价值分类说、约翰·杜威的价值评判说、刘易斯的价值评价说等,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他们提出了价值排序思想的主要范畴和基本观点,奠定了西方价值排序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发展趋势,并使得关于价值的分类、选择、排序、评价成为当代西方价值哲学新的研究领域。与西方价值哲学研究不同的是,在东方价值哲学研究中的价值排序思想,主要体现在“最高价值准则”或“基本价值”等价值思想中,以最高价值的设定和追求作为价值排序思想的主要体现,其中以“仁”为最高道德原则的儒家、以“道”为最高道德原则的道家、以“礼”为最高道德原则的法家、以“辨”为最高道德准则的名家、以“术数”为最高道德准则的阴阳家等都是其中著名的代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则主要从唯物主义的实践思维出发分析了异化劳动、生产实践、现实的个人等概念,对价值的本质及特点进行了探究,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价值思想。 价值排序研究的当代兴起,是对传统价值哲学研究的理论拓展和视角创新,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回应和解决现实生活中诸多道德冲突和伦理困境,最终是为了解决价值哲学中的理论难题和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 目前,价值哲学研究中无法回避且难以突破的理论难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冲突及表现形式:其一是经济与道德之间的冲突,社会上出现了“经济报喜,道德报忧”的矛盾,并且由这个不平衡矛盾导致了大量社会不公现象。其二是价值共同体和价值个体之间的排序冲突,政府和公民个体之间存在价值认知差异,个体不理解、不认同共同体所作出的价值选择,两者之间的价值目标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对道德个体来说,即“我们大多数人不仅同善一起生存,而且发现我们必须为他们排序,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排序使其中的一个相对于其他的而成为至关重要的”。⑤其三是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教育至善,行为作恶”的知行不一致的背反现象。这些价值排序问题产生的重大现实两难,困扰着价值主体的选择与行为,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关键时刻,在自利与利他之间的排序选择,体现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效率与公平之间不同的排序选择,体现了人与社会之间伦理关系的不同维度;在环境与发展之间坚持“发展第一”抑或“环境第一”的不同排序选择,体现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不同向度;在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之间的排序选择,体现了人与世界的伦理关联。所以,价值排序无一不体现了人之主体以及人之困境,对此,杜威就这样说过,“道德判断实际上表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所谓的‘社会的’意思。”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