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在实践中成为“能在”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后形而上学存在论阐释

作 者:
罗骞 

作者简介:
罗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Email:loture@163.com,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内容提要:

相对于其他后形而上学思潮,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相当的理论优势,它通过特殊的实践思维将存在论引到历史性的维度上去了。在实践思维中,存在只能是由对象化规定的对象性存在,即在物性中超越物性、在实在中超越实在的对象化生成领域。历史作为存在范畴,意味着历史性成为存在论的基本原则,“存在”在历史实践中本质上成为“能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马克思如何理解历史,理解世界,如何理解存在?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思维具有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在历史唯物主义这里,由于实践思维方式的引入,存在概念不再表示抽象的本体、自在的存在,而是具体历史实践关系中的存在状态及其生成过程。这样一种由实践和历史中介的存在概念不仅意味着超越物质实体的广延性,因此具有了价值,而且意味着超越实存的开放性,因此指向未来。也就是说,“存在”由此成为实践生成中的可能性存在。简言之,“存在成为能在”。这一命题是存在论经历了本体论的漫长历史之后,后形而上学思想视域中存在论的基本命题。此一命题在此将通过三个递进的环节得以展开:第一,作为基本存在范畴的历史是实践生成中的可能性领域;第二,历史性由此成为基本的存在论范畴,这意味着存在概念只能是由对象化规定的对象性存在;因此第三,经由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概念的中介,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将被理解为“能在”,即在物性中超越物性,在现实中超越现实的对象化生存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作为存在论的哲学本质上是面对存在与超越实存的存在之思。

       一、历史作为实践建构的可能性空间

       作为实践贯穿的历史内在论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贡献在于:通过实践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人们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打破了意识的自我封闭线,消解了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在观念论中的抽象对立。这就是说,立足于思辨反思的本体论建构被彻底瓦解了,存在不再被理解为抽象的本体,而是具体实践关系中的对象性存在。在这个对象性的存在概念中,差异性和多元性具有了基本重要的地位,存在因此被理解为现象。由现象理解存在,意味着不是在现象之外、现象之先去寻找绝对的抽象本体,并最终以抽象的绝对“共名”来规定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西方主导形态的本体论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进入到了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在哲学这种具有根本性质的类型转化之中,历史唯物主义率先起到了开创性和推动性的作用,宣告了思辨本体论及以此为基础的先验认识论的终结。

       不过,这样一种对存在的理解还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概念具有的超越思辨哲学的一般意义。在这个一般的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还只是与分析哲学、存在主义、过程哲学乃至实用主义等等一样,分享后形而上学思想的共同原则,并同样具有终结思辨本体论的思想史意义。也即是说,这样一种存在观念,还没有充分地揭示历史唯物主义不同于其他后形而上学思想的特质,更不要说彰显其独特的理论优势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意识不仅在对象性的意义上理解存在,而且是在对象化的对象性意义上理解存在范畴。由实践的对象化规定的对象性存在意味着差异性和多元性,从而远离了自在概念,存在不再是就世界本身而言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而是实践中的生成。实践意识将主体性,也就是创造性和推动性原则纳入存在概念,存在因此是在对象化的意义上理解的对象性存在。

       这一存在概念不仅一般地超越了抽象的本体概念,而且超越了具体的实在概念。存在被理解为人化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过程,历史由此本质地被纳入存在论,历史成为基本的存在范畴。历史作为思考的基本对象意味着哲学从抽象本体论中获得解放,成为生存哲学或实践哲学。马克思有一个不是十分贴切的表述叫做“哲学的终结”,在反对抽象思辨的意义上,新的理论被马克思称为“实证科学”②。之所以说马克思的表述不是十分贴切,乃是因为马克思将思辨形而上学看成哲学本身,因而没有将由他自己推动的这样一种从思辨本体论到社会历史存在论的转移看成是西方哲学主流形态的终结和新的思想视域的开启。以实证科学同思辨哲学的对立来规定自己的“历史理论”容易导致误解,而且确实已经导致了根本的误解。这就是以自在和实在的概念来理解历史,因而将社会历史的存在论思想阐释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必然性理论。在这样的思想路线上,已经初露端倪的“实践”思维方式又被严实地封闭起来了,历史仍然还不是“实践的”,而是被理解为与抽象主体对立的抽象实体。

       事实上,在实践中介的存在论视域中,就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思想原则而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是生存实践中流动与驻停的辩证过程,是超越从而链接了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独特的存在领域。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通过实践思维开启了这个存在领域,对于这个存在领域的哲学把握也必须奠基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存在论。否则,对于社会历史的理解就会在决定论和唯意志论之间来回倒转。真正说来,这种常见的观念论倒转不过是传统本体论框架中物质本体和精神本体之间相互倒转的一个变体而已,它永远无法走进具体的历史的深处,领会历史性本身。立足于辩证的实践思维,后形而上学存在论的历史概念根本瓦解了这种抽象的倒转,在理解历史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上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历史因此被看成实践建构的可能性空间,一个超越实存的开放领域。

       首先,这种历史概念不再需要抽象的本体论作为叙事的理论基础,作为理论的绝对起点。我们已经说过,本体论意味着还原主义、抽象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它到具体的经验现象之外和之先追寻本体的存在。因此,在传统的本体论中,历史并没有获得基本的地位。相反,它只是被看成本体展现和下降过程中的现象世界,是一个后续的、派生性的补充领域。比如在基督教神学中,历史不过是超现实的神圣世界异化和坠落的非存在,而在抽象的物质本体论那里,历史不过是自然物质世界的副本和延伸。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超越了本体论的思辨抽象,历史被理解为基本的存在范畴,是实践中介的对象化规定的对象性领域,历史的阐释不再需要历史之外和之先的本体作为理论上的出发点,历史存在论实际上就是历史现象学,就是对于实践中的存在关系、存在状态、存在方式的现象学式的考察。放弃对于历史观的本体论奠基和本体论证成,是后形而上学历史存在论的基本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