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性,现在已毋庸置疑了,但其重要性何在,或者说如何估价其意义,却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如果我们通观这些争论,就不难发现,尽管争论的各方在具体的评价立场上大不相同,但各种理论主张在立论的基本方式上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各种主张都以马克思思想的某种阐释为依据;基于不同的阐释,便十分自然地形成了对《手稿》之意义的不同评价。问题是,尽管各种理论主张预设的评价原则亦即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阐释相当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却在一点上是相通的,那就是都预设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就其最终形态来说,是一个全然一致的理论整体,而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张力。那么,这里需要追问的是,这一预设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则对于《手稿》而言,会导致一种什么样的评价?限于篇幅,本文对于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重大问题在这里只能予以极为概要的讨论。 关于以往人们对《手稿》的解读和评价,已有不少论者作过归纳和评论,本文只指出一点,那就是从《手稿》公开出版以来的几十年中,人们的解读已经从早先那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方式,即或者视《手稿》为全然不成熟的著作,或者视之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顶峰,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能够比较客观公允地看待这一未完成著作的方式。一个比较明显的表现便是人们大多承认《手稿》中存在着某种双重逻辑。在国内学界,最早提出这一双重逻辑观念的当属孙伯鍨先生。在其初版于1985年的《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中,孙先生指出,在《手稿》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和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前一种逻辑“仍旧停留在费尔巴哈哲学的范围内”,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后一种逻辑的基础上才能逐渐产生出来”①。孙先生这一解读无疑是极富洞察力的,因而也得到了学界比较广泛的认同和发挥。在承认《手稿》中存在着人本逻辑和科学逻辑双重变奏的基础上,便会十分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双重逻辑在《手稿》及马克思以后的思想发展中呈现何种趋势,以及应当如何评价这种双重逻辑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意义? 一般而言,国内学界关于《手稿》中这一双重逻辑的发展趋势,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是,在马克思此后思想的发展中,这一双重逻辑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即人本逻辑逐渐趋于消失,而科学逻辑则逐渐趋于支配地位;另一种观点则是,这两种逻辑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趋于辩证统一,达成了一种更为高级的综合体。问题是,我们是否只能在这两种观点中选择其一,至多作一些细节上的修改呢?对此,笔者以为有可能存在第三种解释。而这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或第三种可能的发展趋势,又是由以下两个相关的问题引出来的:首先,在马克思此后的思想发展中,是否人本逻辑就趋于消失了?其次,如果未消失,是否人本逻辑与科学逻辑在马克思后来的思想中就融合为一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我们需要对《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意义予以重新理解。 我们先看马克思后来的思想中是否只保留和发展了科学逻辑而全然排除了人本逻辑。 主张“《手稿》中的双重逻辑在后来逐渐趋于完全的科学逻辑而排除了人本逻辑”者,其依据一般说来,是认为通过对18世纪唯物主义学说的研究,马克思对于自然、物质利益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形成了新的看法,在《神圣家族》中产生了一些与《手稿》有重大差异的思想,进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在随后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批判继承并发展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科学逻辑的彻底化。在《手稿》时期,尽管马克思比之早先对劳动价值论所持的否定态度有所改变,对其中他所认为的合理因素作了有保留的承认②,但仍对之持批评态度。在《神圣家族》中,观点则有了明显的改变。到了写作《哲学的贫困》的时候,马克思在对蒲鲁东的批判中,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李嘉图给我们指出资产阶级生产的实际运动,即构成价值的运动”,并称赞“李嘉图的价值论是对现代经济生活的科学解释”③。尽管马克思此时尚未形成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但无论如何,这是向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亦即向科学逻辑迈出了有意义的一大步。此时,马克思已发现“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所创造的价值”与“劳动作为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并不是同一的,其间的差额构成了剩余价值。这里的表述虽然尚未将劳动和劳动力明确区分开来,但已经接近区分这两个范畴。从1850年9月到1853年8月,马克思对李嘉图等人的著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写下了后来被称为《伦敦笔记》的24本笔记,其中对货币问题、流通问题、地租问题、经济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的最初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指出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首次建立起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进而在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科学区分,阐明了劳动与资本交换的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原始积累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分析,对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利润率趋向下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至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得到了系统的表述。而随着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之趋于灭亡的说明,就与早先的人本逻辑分别了开来,而完全建立在科学逻辑的基础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