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一向是中国中小学教育的一项“特色”。为了让儿女们赢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热衷于对孩子们灌“汤药”。除了常规的考试科目,什么“奥数”“舞蹈”“钢琴”“书法”“绘画”,不胜枚举。近日,成都便发生了一桩因补课而起的“奇事”。 据媒体报道,成都某小学多名六年级学生家长,主动向学校交400元补课费,联名要求学校在四点半放学后继续加课,被校方拒绝后,家长们当场表示不满,有的家长竟急哭了。更出人意料的是,学生竟也非常失望。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理解他们一心为儿女的拳拳之心。身处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家长们深刻认识到拥有优异成绩,毕业于名校,才可以为孩子的未来铺平道路。因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只有一个要求:成绩拔尖。因而,家长们希望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越长越好。觉得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够,就要求学校补课。当学校“残忍”地拒绝了这一要求,他们便难免“急哭了”。 把目光放远,学校不补课家长们“急哭了”,应试教育体制难辞其咎。虽然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小学毕业后直接升入初中,但大多数中学都仍有自己的选拔考试。中考和高考也是学生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为了取得好成绩,在考试中拔得头筹,为自己搏一个前程,便只有拼命学、拼命“补”。大考关乎未来,小“补”自然也关乎未来了,怪不得学生家长在意如斯。 此外,补课已然成为一股风气,这对家长和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君不见,我们的学生在课外竞相出入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提高班、兴趣班、冲刺班……而它们打出的诸如“30天快速提高10分”、“一脚踢你进大学”、“一线名师传你秘诀”等广告语,不由得家长和学生不动心。即使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家长看到大家都在补课,心理便不平衡了,认为孩子不补就要吃亏了,就要落后于别人。“你看,某某在补课,某某在上提高班,我家孩子不去补怎么行呢!”从这一方面想,热衷补课也可能是家长的一种“寄托”和“攀比”的心理在作祟。 与校外的补习班相比,学校的补习价格公道而且正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更为了解。况且,校外的培训班良莠不齐,家长很难判断其教学水平的优劣。对孩子来说,他们也更愿意在学校和自己熟悉的同学一起补课,而不愿奔波于各种培训班,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因而,相对于校外补课,学校补课更乐于为家长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现在学校拒绝补课,无疑在家长们面前关上了一扇门。 为了给学生减负,教育部门专门下发了红头文件,不准学校补课。可是,我们从报纸上得知,有些学校不顾禁令铤而走险,违规补课。对于那些规规矩矩不补课的学校,有些家长就坐不住了,认为自己的小孩吃亏了。学校不补课与家长的期望产生了矛盾,家长们因此“急哭了”。 概而言之,家长们之所以“急哭了”,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被补课绑架了。 但是,补课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它对孩子们未来的意义真有如此之大? 按常理,老师的精心教学加上学生的自我努力,学生在正常的课时内可以掌握所学,完全没必要去补课。其实,所谓的补课作用非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各种补习班为拉生源而作的宣传造势。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多幸福快乐的孩子,多令人欣喜的生活。可是,因为补课,如今的学生离它越来越远了。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幸福成长的必需。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之外,本该尽情玩耍。这些小学生在本该肆意玩闹的年纪,居然希望学校补课,这实在令人费解。若说这是他们成熟懂事,也是一种可怕的成熟懂事。 我相信,这些小学生之所以希望学校补课,只是被他们功利的父母影响了。他们从小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期望,这样的言传身教下长大,自然以取得高分数为第一要务,以补课为精神食粮,这不是天性使然,只是失去自我的随大流行为。 孩子每天上学的时间是八小时,如果不补课,他们就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可以尽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使自己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如果补课,便会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培训班布置的作业更会占用已剩不多的休息时间。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过度疲劳和缺乏锻炼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此,即使学得再多,考出了再高的分数,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者,孩子需从小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一味补课,成绩是会上升,但可能会导致孩子对补课产生依赖心理。对某些孩子来说,补课已不是“补充”,而是成为了一种习惯。一旦不补,则内心不安,不自信,甚至焦虑。他们把成绩的提高完全寄托在补课,而不是自我的思考总结上,如此补课,不仅“补”不出人才,还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摧残,会让学生因此丧失拓展、创新的机会和意识。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有些事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观念。考试不是唯一的出路,补课不是良方。年少的孩子有太多的事需要经历,而不应把赌注全压在补课上,否则只会让学生以及家长不堪重负。 把学生从补课中解脱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