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与演化范式下的技术创新政策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勇华,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均衡与演化是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两大主要研究范式,在诸多方面均截然不同。前者以本质论为哲学基础将技术创新的本质理解为“经济人”理性选择的结果,以市场失灵为理论依据,以资源最优配置为政策目标,倡导普适性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和使用;后者以个体群思想为哲学基础将技术创新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复杂系统演化过程,以过程失败为理论依据,以构建有效技术创新系统为政策目标,强调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及其动态使用。演化范式以更深厚的哲学基础、更坚实的理论依据、更富内涵的政策目标和更多元的政策工具提供了将均衡范式下的技术创新政策纳入自身框架之内的可能性,均衡范式下的技术创新政策也需要融合于演化范式才能破除日益突显的理论缺陷和现实困境,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综合的技术创新政策演化理论。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演化研究范式的兴起及其与均衡范式的相关比较研究

      自纳尔逊&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和博尔丁的《演化经济学》出版以来,演化研究范式获得了长足发展,影响日益扩大,对主流均衡范式提出了直接而有力的挑战,甚至俨然有催生一场经济学的演化革命之势。演化研究范式发展到现在,虽然还大有分歧,但已形成一些基本共识:个体群思考①、有限理性和历史重要性被认为是演化范式的基本特征;变异、再现和选择是演化的基本要素,构成演化范式的基本范畴和分析框架。②

      演化研究范式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相当丰富的文献,关于演化范式与均衡范式的比较研究亦非鲜见。梅特卡夫较早研究了演化范式下的技术政策,明确指出其与均衡范式的不同但并未进行深入比较。③曼德尔等比较了两种范式下的内生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模型,指出演化范式在处理行为多样性、不确定性、路径依赖和不可逆性等方面的优胜之处,并尝试将两种范式的经济增长模型加以综合。④霍奇逊比较了两种研究范式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指出均衡范式采纳的是牛顿-笛卡儿主义世界观和个人主义方法论,而演化范式则接受普遍达尔文主义世界观和个体群主义方法论,更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⑤纳尔逊 & 温特在剖析演化研究范式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演化经济政策的基本涵义,并尝试与均衡范式框架下的经济政策基本要义进行比较。⑥德瓦札斯在综述技术变迁演化理论的基础上,比较了演化与均衡范式在技术创新与变迁研究上的区别和联系,并对技术变迁演化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和分析。⑦卡斯特兰西主要从创新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比较了均衡与演化范式下的实证研究思路和技术创新政策,指出两种范式虽然都强调知识生产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但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政策逻辑均有所不同。⑧尼尔和坎普将演化范式下的持续创新政策分为战略小生境管理、转换管理和时间策略三类,通过比较主流均衡范式相关创新政策分析各类演化政策的优势和不足。⑨上述研究虽然都对均衡与演化两大范式的比较有所涉猎,但专门针对两种范式下的技术创新政策的比较研究还比较缺乏,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虽然演化范式在国际学术界蓬勃发展了近三十年,但国内相关研究只是近十年的事情,贾根良、陈劲等学者是该领域的先驱代表。但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外演化经济学的蓬勃发展相呼应,国内最近几年关注和研究演化经济理论的队伍在迅速壮大,相关文献和成果亦快速增加。技术创新演化研究领域,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起步较晚,郭箭、金雪军和杨晓兰、索海军、眭纪刚和苏竣等对演化范式下的经济政策或技术政策进行了研究,但均非比较研究。邢怀滨和苏竣从分析视角、思维导向、政策设计和政府角色等方面对均衡与演化框架下的技术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但对两者不同的哲学观与方法论、不同的政策逻辑和工具选择与使用等方面并没有太多涉及。⑩贾根良和赵凯比较了新古典主义和演化经济学截然不同的经济政策观,侧重比较两种范式不同的经济政策内涵。(11)王焕祥对经济政策分析的新古典均衡范式与演化范式在预设假设、框架方法和主要内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认为二者在相互质疑的同时其实具有一定互补性。(12)沈小波和曹芳萍对新古典均衡范式与演化范式下的技术创新特征与环境技术创新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环境技术创新政策应同时吸收两种范式的有益见解。(13)同样,这些文献或对演化范式下的技术创新政策有所研究,或对均衡与演化范式的区别有所涉猎,但并未就技术创新政策这一主题对两大范式进行深入比较。

      经过近三十年的长足发展,演化范式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在经济管理的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新兴的演化研究范式在技术创新政策理论领域俨然已经成为与传统新古典均衡范式并驾齐驱的主要范式,对两种截然不同的主要研究范式进行比较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近些年来基于演化范式的技术创新政策研究大量涌现,相关领域也有部分文献对两种范式的不同与区别有所关注,但以技术创新政策为着眼点的专门针对两种范式的深入比较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旨在对均衡与演化范式下的技术创新政策进行系统且深入的比较研究,分析两种技术创新政策研究范式所蕴含的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大相径庭的理论基础、风格迥异的政策逻辑和目标、有所不同的政策工具及其使用,并尝试探讨两种范式在技术创新政策研究领域目前各自存在的优缺得失及其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的竞争关系与融合趋势,论述技术创新政策均衡研究范式融入演化范式的可行性与发展一种综合的技术创新演化政策理论的必要性,以期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政策基本思路模式,从而有益于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和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二、均衡与演化技术创新政策的哲学基础比较:本质论与个体群

      传统均衡研究范式强调给定限制条件下代表性经济行为分析,市场主体中的企业被简化为相同的利润最大化原子化质点,个体人则被简化为精于计算的“追求快乐的摇摆的同质的小球”。以此为基础,均衡分析范式构建起一个个精致的理论模型,并迅速成为经济分析的主流范式。技术创新同样被均衡范式主要理解为追求最大化目标的经济主体选择行为,是给定条件下可期待的“理性主体”的“典型”选择。从哲学基础上看,均衡范式信奉的是本质论(类型论)思想,寻找经济活动的“本质”或行为主体的代表性“典型”是其理论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从远古时代一直到达尔文,本质论是人们广泛坚持的世界观,也是经典科学的核心方法,其创立者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该理论认为所有表面上变化的自然现象都可以归入到若干类型(别),每一类型(别)都有自己明确的特征(本质),且这种本质是恒定不变的,并与其他本质截然不同。(14)很明显,均衡范式是本质论应用于社会经济现象分析的直接产物。这种范式指导下,技术创新(行为)的本质被理解为给定限制条件下“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其他经济行为并无本质不同,同样受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与配置,只不过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完全、投入专用性和外部性等特征更加突出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