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標題講的是“東亞”,但還是請允許我從“伊斯蘭世界”這個概念開始講起。我在2005年出版的《伊斯蘭世界的創造》(中譯本《“伊斯蘭世界”概念的成立》,朱莉麗、劉麗嬌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一書中,論述了當今被廣泛使用的所謂“伊斯蘭世界”這樣一個空間概念是如何成立和展開的。十九世紀的西歐知識分子,已經逐漸具有強烈的“歐洲人”這樣的空間概念上的身份歸屬感,“伊斯蘭世界”一詞,也就是基於這種思維邏輯,被他們創造出來並使用的。在此之前,雖然已經存在著同樣是作為與“歐洲”概念相對應的空間概念,比如說“東方”或者“亞洲”這樣的詞彙,但“伊斯蘭世界”這個概念與它們相比,明顯是更加強調了在“宗教與世俗”方面,歐羅巴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區別,這點還是引人注目的。這當中體現出如下一種企圖,即要把“歐洲”樹立成克服了舊時代的宗教因素而完成世俗化的正面榜樣,而“伊斯蘭世界”則依然是被愚昧的宗教所束縛的負面典型。 但另一方面,“伊斯蘭世界”這一概念一旦開始使用後,在穆斯林知識分子當中,也出現了積極利用這一詞語來強調團結統一整個伊斯蘭社會的思想家。具體情況在這裡雖然不能詳細說明,但“歐洲”與“伊斯蘭世界”這兩種世界觀的相互對立,直到100年後的當代世界,仍然是存在的。在西方國家中,有人使用這兩個概念來強調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區別,而穆斯林主義者也同樣利用其來號召穆斯林團結起來反對西方文明,對此大家應該是非常清楚的。 在這裡想特別促請大家注意的是,在近代歷史學誕生和發展的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歐洲”和“伊斯蘭世界”這樣的概念被“發明”後,一直按照既定的軌跡發展,出現了對“歐洲”、其次是對“伊斯蘭世界”的歷史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者,他們對於這兩個世界過往的歷史,分別進行了解釋和說明。其效果不僅僅在於瞭解歷史,更重要的是,這兩種“空間概念”(也可以稱為“地域概念”),逐漸地實體化了。也就是說,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它們已經成為現實中本就存在的事物。歷史學家怎麼可能會去研究不存在的事物呢? 正如此,當我們採用歷史敍述,對某個空間或者地域的過去進行通史性質的描繪時,實際上就在為這種空間和地域的實體化,或者說現實化作出貢獻,這在先前的歷史當中是沒有過的。這裡我要著重指出的是,儘管前文中指出:某個空間被“發現”之後,其歷史才會被研究和敘述。但這類行為背後,應當有著某種時代訴求或者(廣義上的)政治必要性。 因為與上文的論點相關,在這裡我還想確認一下“通史”的作用。就通史而言,有著將其描述對象實體化、現實化的效用。如果某位歷史學家想要撰寫某個國度或地域的通史,就等於是在宣稱這個國度或區域從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著,是一種明顯的政治行為。例如,如果歷史學家所作通史的描寫對象是“日本”、“中國”這樣的民族國家,那麼他就是在為這個民族國家的實體化和基礎強化作貢獻。如果對象是“歐洲”、“伊斯蘭世界”、“東亞”這樣的地域概念,那麼效果也是一樣的。除了通史以外,以在當下存在的國度和地域概念為前提,對其過去歷史的某個方面進行解釋和敍述,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言,這些都算是明顯的政治行為。歷史學家們在這些事情當中肯定都有著充分的自覺。 但我在這裡並不是想說,歷史學家必須要“去政治化”,而是希望歷史學家應該牢記自己身上存在著明顯的政治屬性。在這一點上,最近我在葛兆光教授贈於我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英文論文The "International Turn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East Asian/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East Asia/China-A Response to Prof.David Armitage(《“思想史的國際轉向”與東亞或中國思想史研究——對Davida Armitage教授的回應》)當中,也找到了共鳴之處。葛教授對於自己所經歷過的政治體驗和立場有著清醒的自覺,也因為這點,使他認為有必要研究“中國”這一概念的歷史和敘述形式。 因此,作為一名對於這種政治存在有著自覺的歷史學者,我認為在現代世界有必要實體化的,是所謂“地球”這樣的空間概念及其歷史解釋體系。在當今世界,包括環境、經濟、信息情報、政治等差不多所有的領域都出現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全世界的人們不能擁有強烈的“地球人”這樣的歸屬感,互相幫助、共同合作面對這些難題的話,恐怕是沒有其它出路的。因此必須儘快使“地球”這樣的空間概念實體化、現實化,為此,必須要建構新的世界歷史體系,將之作為理解“地球”概念的敍述框架,唤起人們的“地球市民意識”(在英語表達中,transnational citizen這個詞我認為最接近我的本意,另外像global citizen這樣的詞彙,大概也不會讓人誤解)。在日本,直到最近,我感覺仍然是將各國家各地區的通史分開來寫,然後彙編成一套世界史,這類世界史能順利地唤起民族意識,但卻難以產生“地球市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