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银传,田亚,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袁银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内容提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握三个着力点:在思想层面,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在制度设计和社会治理层面,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制度设计、社会治理和政策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制度的供给与变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生活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靠拢,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4)10-0010-05

       一、探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路径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内核,与意识形态一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的内涵与实质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关系及其政治法律制度所决定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做过经典的论述:“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1]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综合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三点启示:第一,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并不是所有思想都能上升为“核心价值观”;第二,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由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核心利益决定的;第三,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不能自动实现,它必须借助一定的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法律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通过制度设计、制度供给和制度变迁整合多样性的利益诉求最终达成价值共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旨归。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是指在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和任务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基本过程和采取的基本方法。它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方法的抽象,是选择与运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的基本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种利益和价值观并存的格局下,如何整合并形成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成员的主导性价值信仰,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它实质上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法律制度所决定的,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人民群众根本意志和愿望的体现。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飘浮在天上,也不是在思辨的云雾中,其深刻根源存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践中,存在于社会主义鲜活的实践及其内在的逻辑中,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价值诉求的表达中”。[4]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路径的探寻,同样需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即“思想-制度-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和践行,就必须围绕三条逻辑主线:在思想层面,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在制度设计和社会治理层面,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制度设计、社会治理和政策选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制度的供给与变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生活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广大人民群众靠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落小、落细、落实,真正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必经从整体上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增强思想认同的基础上,开展理性的制度设计,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均衡发展,而在利益整合的过程中,又会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体现理论与实践、过程与方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

       二、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维度,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底层推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国民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思想共识。思想共识的形成是我们开展制度设计、制度供给以及促进制度变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促使利益格局朝着均衡的方向演进,进而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起点。美国学者霍华德·谢尔曼指出:“一旦一种思想站住脚并占领人们的头脑,不管是作为一种辩护思想还是作为一种批判思想,它对于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制度如果其自己的思想辩护不居支配地位,那么这种制度就不能存在下去。”[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在联动关系启示我们,必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同时着力,国民教育始终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理论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路径的研究上,关于如何加强国民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极为丰富,围绕着国民教育的对象、载体、方法及其相关规律的探索和研究,极大地开拓了我们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认知。

       人脑中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的获得,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即正规系统的理论教育、亲身经历、群体之间相互交往的影响、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四种基本渠道。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将其融入包括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在内的国民教育系统。根据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出现的新特点和新挑战来看,我们尤其需要重视理论教育和传播教育在国民教育系统中的功能性发挥。

       理论教育通常也叫理论灌输,是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教育对象系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社会对其产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的过程。理论教育旨在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题,其基本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教育要重点研究各级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学习、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和各级各类党校教育教学等理论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要重点研究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课程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课程等理论教育途径。要深入探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融入学习型政党建设之中,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融入各级各类党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讲师团和党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中的作用。要深入探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覆盖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特别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