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首因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4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家长不仅要谨慎对待孩子的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还要利用好这些“第一次”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是“爱与自由”的教育。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是指在短时间内以片面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时,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居着主导地位。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组数据、一篇文章,开始的内容往往比后面的内容要容易记得多,这就是“首因效应”在起作用。这是因为新的刺激总能引起更强烈的兴奋,并在大脑皮层留下更深的痕迹,即便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容易,“先入为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往往对堪称“第一”的事物印象更为深刻的原因。

      对于孩子而言,“首因效应”也不例外。他们往往对第一次受表扬、第一次挨批评印象非常深刻,而对第二次、第三次的印象却模模糊糊。这一心理学效应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要求我们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多个“第一次”,并利用好这些“第一次”,培养鼓励他们养成一个好习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样两个教育案例。

      小杰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可是一旦面对老师布置的小作业,比如手工、画画儿等,他总是抓耳挠腮,不知如何应对,不仅如此,他对学习的兴趣也没有以前那样浓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要从小杰上幼儿园时说起。

      那时,小杰正在上大班,因为贪玩忘了做作业,而第二天一早就要交给老师。小杰的妈妈知道了,也很着急,就催小杰赶快做,可是小杰左顾右盼,就是集中不了注意力。妈妈越看越着急,就连忙帮小杰做作业。很快,在妈妈的帮助下,小杰的作业完成了。看着作业完成了,小杰也终于美美地回屋睡觉了。

      然而,自从这件事以后,小杰时不时地就会找借口忘记做作业,并且还学会了用眼泪向爸爸妈妈求助。当然,小杰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是不可能体现出来的。

      最近一段时间,小可在学校学习了心算,回家后对着作业发了半天呆,不知如何下手。思来想去,小可去找妈妈求助,但是妈妈却告诉她:“你先好好想想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再研究研究你的作业,如果还是不会,再来找妈妈。”

      小可听了妈妈的话,回到自己的房间,当她把老师教过的内容看了一遍又一遍后发现,原来心算的内容这么简单,她已经完全掌握了。

      从此以后,小可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管是学习上的事情,还是生活中的事情,她都会这么说:“别着急,让我研究研究。”只要是自己动脑筋能解决的,她都是自己去解决;只有自己解决不了的,她才会向爸爸妈妈求助。

      案例中两个家长对待孩子的“第一次”,采取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和方法,最后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小杰的家长没有留给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的机会,反倒替孩子完成作业,使小杰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完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一样的,反正到时候爸爸妈妈会帮我,而这也成了滋生不良习惯的开端。同样遭遇的是困境,小可的家长却没有越俎代庖,反倒是引导并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小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第一个困难,而这件事情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她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困难通过努力是可以由自己解决的。长此以往,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可渐渐养成了不怕困难,遇事积极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第一次”往往是孩子习惯养成的一个基础。而另一方面,作为家长不仅要谨慎对待孩子的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还要利用好这些“第一次”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是“爱与自由”的教育。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运用“首因效应”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会赏识孩子的好行为

      研究发现,孩子在学走路、学说话的时候,进步总是最快的,而且孩子都能比较顺利地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非常的关注,这种赏识的心态传递给孩子以后,他们自然会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么看来,当孩子第一次做某件好事情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学会赏识孩子的一举一动。比如,孩子第一次帮你倒水,不要忘了说声“谢谢”;孩子第一次为你递上拖鞋,要微笑着表示感谢……只有在家长赏识的目光中,孩子才会感觉到家长的爱,才乐意去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这种不断地正面强化,孩子便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过失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第一次,而第一次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因为年幼的孩子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动手能力差,做起事情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面对精彩的世界,他们很想做一点儿事情,也很想帮助大人做一点儿事情,但是,有良好的动机,孩子却往往把好事变成了坏事。遗憾的是,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不是呵斥就是责骂,结果孩子渐渐地就会失去尝试的勇气。其实,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生来就会做一件事情,而第一次做的时候也难免会犯错误。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当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入情入理,千万不能一味地讲大道理,空洞说教,这样反倒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