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解决方案

作 者:
尹达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教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4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小玉,高一学生,15岁,性格较为内向,一直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小学、初中成绩一直不错,就是一到考试就心慌、紧张,考试成绩也因此常常不理想。小玉的爸爸是一名高中教师,妈妈做服装生意,家境较为殷实。读高中后,爸爸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把小玉调到了自己的班级。小玉学习更加刻苦,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只是一到考试,就更“怯场”。“一到考试我就很紧张!紧张得要命!”小玉痛苦地说。父母与任课老师都很头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本案例中,反映出的是优秀学生一到考试就紧张的心理问题。面对考试,恐怕没有人不紧张,适度的紧张心理有利于唤起注意力,以便集中精力应对考试。但过度紧张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阻碍潜能的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命个体的心理紧张水平与工作学习效率呈倒“U”字曲线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心理紧张都不利于工作学习效率的提高。造成学生一到考试时就紧张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如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考场情景等,也有学生自身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身体素质、人格特征等。

      父母为小玉创造了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为小玉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较高的发展平台,但家庭的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有待改善。小玉作为独生女,承载着父母的殷切期望,由于得失心理太重,自信心不足,自我期待也过高等原因,造成一到考试就“怯场”的状况。爸爸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就把小玉调到了自己的班级,爸爸的这种隐形压力很容易传递给小玉,使她很难区分“教师”与“爸爸”的角色,或者很难在“教师”与“爸爸”角色之间自由变换,这就给了小玉更多的不适应,严重增加了小玉的心理压力,导致小玉一到考试,就更怯场。

      紧张心理作为一种情绪状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情绪紧张就使人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从而能做好自我保护。小玉的这种紧张心理,可以表现在考前失眠、急躁,也可以表现在考试中“紧张得要命”,还可以表现在考后的焦虑不安,担惊受怕。有些人提出了“考试焦虑综合征”和“考试恐慌症”等说法,这是不妥当的。对于中学生出现的较为频繁的考试紧张状况,不能轻易给扣个“什么症”的帽子,以免增加心理负担。

      有效解决中学生考试紧张心理,要查明原因,家校联手,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自我力量,用新的眼光直面考试,用新的自我状态迎接考试,学会自我调节紧张情绪。具体到家庭教育,有如下建议。

      对家长自身的建议

      1.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让父母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不管父母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与交流,让亲情时时存在,让爱处处体现。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报。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严重亵渎了父母对孩子的无私的爱,也给孩子增加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孩子一旦考试成绩不好,就感觉愧对父母。

      2.家长要端正考试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家长往往就感觉有面子,逢人便说,甚至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就垂头丧气,甚至责骂孩子。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也为孩子出现考试心理问题提供了温床。家长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压力,而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家长保持了一颗平常心,这种信息就会自然地传递给孩子,会促使孩子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一切挑战,包括考试。

      3.采用多种途径,积累孩子的小成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出现考试紧张心理问题,与孩子的自信心缺失有直接关系。自信的获得并不仅仅靠几句“我行,我行,我能行”的口号,关键在于让孩子不断地积累小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带来的那种喜悦。让孩子体验小成功的途径很多,例如:孩子早晨按时起床,就是成功;孩子落实了学习计划,就是成功;孩子书写认真,也是成功。

      4.不当孩子的面议论他人学习,临近考试不要给孩子定目标。孩子考前,家长不要给孩子定任务、树目标,而应帮助孩子做必要的心理准备,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懂教育的家长可以指导一些临场的方法;考试期间,改善伙食条件,多让孩子吃点蛋类、蔬菜、糖类等食物,尤其不能缺少牛奶、香蕉、柑橘、小米粥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的食物;考后,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要帮助孩子分析成绩,首先寻找成功的经验,再查找知识漏洞。万一孩子上一场考砸了,家长要多鼓励,不批评。

      对家长指导孩子应考的建议

      1.告诉孩子,不打无准备的仗,考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复习,总结解题思路,把每次练习都当作是一次考试,限时限量。考试的结果如何,与平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关,与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有关。只要平时学习认真,把每次练习都当作考试,使得考试常态化,相信自己能在考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2.让孩子明确考试的功能,感谢考试。考试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帮助孩子查看知识漏洞,以便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要让孩子明白,即使是升学考试,也不过是一次考试而已。考试万一考砸,最坏的结果能是什么?父母训斥?老师失望?同学笑话?自己没面子?那都是别人的事情,自己只要尽力了,自己只要查找到了知识漏洞,那就是成功。因此,应当感谢考试,把考试当作自己的好朋友。

      3.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保证身体健康。考前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开夜车”。研究表明,上午9:00~11:00,下午15:00~17:00,晚上19:00~22:00,是大脑最为清醒的时间段,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黄金时间段。另外,注意学科交叉复习,充分利用好睡前和起床后的时间,避免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效应。尤其要注意的是,保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