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14)03-0072-07 戊戌政变之前的10多年间,康有为拥有一段相对平静的学术研究时间,主要精力是考辨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他将目光聚焦在先秦时期,对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构成的先秦七子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康有为对先秦的关注并不仅仅限于先秦七子,而是将众多的先秦诸子纳入视野。事实上,正是通过对以七子为核心的先秦诸子的研究,康有为勾勒、整合了整个先秦哲学。 一、先秦诸子与考辨“学术源流” 与严复、梁启超、孙中山和章炳麟等人以政治运动或时事论文登上历史舞台,先投身政治斗争再进行思想建构有别,身为戊戌变法主帅的康有为在公车上书(1895年)、戊戌政变(1898年)之前,有一段相对平静的学术研究时间,这就是以万木草堂讲学和著述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时期。1898年前,康有为先在广州卫边街邝氏祠、府学宫仰高洞讲学,后来又在府学宫万木草堂及桂林圣学会等地讲学,同时进行学术研究。这一段时间难得而宝贵,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无论对康有为思想的形成以及终生的学术研究还是他领导的政治运动都至关重要,先学术研究而后政治运动的独特经历也成为康有为不同于其他近代思想家的学术轨迹和人生历程。 戊戌政变之前的10多年间,康有为的主要精力是考辨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现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康有为全集》的第一篇文章,是康有为给他的老师朱次琦作的墓表,具体时间是1882年。他在墓表中写道:“治血气,治觉知,治形体,推以治天下;人之觉知、血气、形体,通治之术。古人先圣之道,有在于是。八达六辟,罔不罗络。其治法章所在,曰《诗》、《书》,曰《礼》、《乐》、《易》、《春秋》。后人圣孔氏,奉祓饰之以为教,尊之曰‘经’,演之曰‘史’,积其法曰‘掌故’,撢其精曰‘义理’,行之远曰‘文词’,以法古人道治也。圣人殁而学术裂,儒说纷而大道歧,有宋朱子出,实统圣人之道,恢廓光复,日晶星丽。然而心学树一敌,考据一盗,窃易朱子之绪孽,而侧戈逞攻,□干窃大之统,招党属徒,大嚣而横呼,巨子□哗,随流而靡亡,风俗殆至嘉、道而极矣。”①墓表的内容显示,此时的康有为对孔子的推崇和对六经的看法已经成型。 从现存文献来看,从《万木草堂口说》《万木草堂讲义》《康南海先生讲学记》到《南海师承记》,“学术源流”是贯穿其中的主题。康有为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戊戌维新纲领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也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其中,《新学伪经考》1891年出版。《孔子改制考》写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8年完成。《春秋董氏学》写于1893-1897年间,也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此外,《日本书目志》最初写于1888年前后,并于1898年春刊行。另据孙家鼐说,康有为在1898年8月19日将《日本书目志》和《日本变政考》一起“业已进呈御览”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康有为全集》前四集皆为康有为戊戌政变前的论作,这尚不包括后来成书的《大同书》和《诸天讲》等重要著作在内。《大同书》写于1884年,据《康有为全集》记载,“撰者《题词》称‘吾年二十七,当光绪甲申年……著《大同书》。’”③考,1898年,康有为流亡日本时,《大同书》已成稿二十余篇。现存本各卷中有康有为1901年游历印度、南洋和欧美时的见闻记载。据此可以推断,该书定稿在1902年以后。《诸天讲》(又称《诸天书》《南海诸天书》)尽管完稿于1926年夏,却写于1885年。康有为在《诸天讲》自序中明确指出:“南海先生《诸天讲》起草于二十八岁时,作《大同书》之后。”④ 总之,在1898年的戊戌政变之前,康有为拥有十多年的时间进行相对平静的学术研究。正是这难得的十多年,使他能够专注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的研究。通过十多年的考辨、审视和探寻,康有为得出了“百家皆孔子之学”,新学是伪经,孔子是中国的教主,孔子创教是为了托古改制等一系列的观点和结论。这些观点和结论凸显了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屈一指的地位,既为立孔教为国教提供了理论前提,又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纲领。 就对先秦哲学的研究来说,正是通过对“学术源流”的追溯和考辨,康有为详细而全面地探究了先秦七子的学术身份和思想传承。不仅如此,他关注人物如此众多,视角如此多维,笔法如此细腻,以至于以自己的特有方式通过先秦诸子拼接成了一幅先秦哲学乃至中国哲学之图。 二、对先秦诸子的普遍关注 在考辨“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提及的先秦人物众多。被康有为关注的决不仅仅限于由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组成的先秦七子,而是先秦诸子尽在其中。不仅如此,无论是他对每个人物思想的探寻之细还是视野之宽都令人叹服,在近代思想家中几乎无人望其项背。并且,与考辨“学术源流”的理论初衷一脉相承,康有为热衷于对众多的先秦人物予以身份定位和学派归属。这样一来,他在将某一人物定位在某一传承谱系之时,也就大致勾勒和匡定了这一人物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内容。 首先,就对先秦七子的关注来说,从孔子、老子、墨子到孟子、庄子,再到荀子和韩非,康有为无一遗漏地对七子进行学术身份的定位,逐一诠释每一子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寻他们的学术谱系和勾勒他们的传承轨迹,并且依据自己的好恶、立场对他们的思想予以不同的取舍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康有为探寻的触角延伸到了诸多领域——不仅观照七子之间的渊源关系和思想异同,而且以佛学、西学贯穿其中,可谓视野广阔,繁简有度,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