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文报纸的创办与德国殖民政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莹莹(1979-),女,山东临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编辑,历史学博士,北京 100006

原文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德华汇报》、《青岛新报》和《山东汇报》三份德文报纸,是德国在青岛创办报纸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出现以及新闻业的发展,伴随着德国割占胶州湾的进程。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报业连接着传播方和受众,体现了中国人与德国人、中国人与中国人,德国人与德国人、德国总督府与清政府(山东政府)之间对抗与合作的关系。因此,以报业作为研究青岛的切入口,不仅可以从舆论的形成与影响角度考察沦为租借地之后青岛社会的变迁,也有助于阐明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政策。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4)05—0079—09

      近年来,在区域史研究热潮的推动下,中国、德国和日本出现了一批关注德占时期青岛的研究成果。其中德国学者余凯思著《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①从殖民体系中统治与被统治的相互作用这个观点全面考察了德国在青岛的占领情况,堪称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作。日本学者浅田进史的著作《ドイツ統治下の青島》②从德国殖民地统治秩序和政策的角度,对青岛社会以及工业化、贸易构造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关于青岛的专题研究,例如,神户大学森纪子教授为首进行的“コロ二アル都市·青島の形成と文化多重性に关する综合研究”,关注青岛殖民社会中的文化多样性等。综观以往研究,或是关注两国的外交关系,或是关注德国在青岛的统治体系、政策,但是关于报业或者说报人的活动情况却无任何研究。③

      在青岛,报纸的出现以及报业的发展是伴随着德国的入侵实现的。而报业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连接着传播方和受众,体现在青岛就包括了中国人与德国人、中国人与中国人,德国人与德国人、德国总督府与清政府(山东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以报业作为研究青岛的切入口,不仅可以从舆论的形成与影响角度考察沦为租借地之后青岛社会的变迁,同时,也有助于阐明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政策。

      目前,关于青岛报业的综合性参考书仅有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辑的《青岛市志·新闻出版志/档案志》和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山东省志·报业志》④,但是叙述简单且错漏繁多,有必要在进行深层研究之前依照现存史料对德占时期发行过的报纸作一番梳理,包括创刊、停刊的时间,发行情况等。需要说明的是,看似简单的创刊、停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经营行为,而更多地受到了德国殖民统治政策的影响。因此,本稿将以德占时期经营的德文报纸Deutsch Asiatische Warte(以下简称《德华汇报》)、Tsingtauer Neueste Nachrichten(以下简称《青岛新报》)、Kiautschou Post(以下简称《山东汇报》)为考察对象,进一步阐明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殖民统治政策。

      一、德华汇报——稳定在青岛的殖民统治

      德华汇报,自1898年11月21日创刊后于1904年12月31日结束,是目前所知青岛最早的外文报纸,也是它揭开了青岛报业的序幕。从时间上看,该报创刊于德国占领青岛一周年之后,并且选用了德语而不是汉语,说明该报刊的作者和读者均非中国人,而是德国人。在山东的德国军人和商人,是该报刊创办的基础与直接的服务对象。

      (一)《德华汇报》之发行状况——创刊及变迁

      1898年11月21日,《德华汇报》在青岛创刊。创刊之初,该报以Deutsch Asiatische Warte为名,以Amtlicher Anzeiger des Kiautschou-Gebietes(直译:胶州租借地政府之公报)为副标题,并附有中文标题《德属胶州官报》。但该报发行至1903年时,其副标题已变为Wochenblatt des Deutschen Kiautschou—Gebiets(直译:德国胶州租借地周报),中文标题亦同消失。1904年德文标题、副标题维持1903年原样,中文标题则改成《德华汇报》直至停刊。

      短短6年时间,该报至少3次更名。那么,更名的意义何在?首先,分析一下中文名称。中文中所称“官报”指的是由政府发出的政府新闻,内容包括通知全体大众的各项官方信息。“汇报”则是指分类别编纂的短讯,内容要比官报广泛、丰富。其次,考察一下更名背景。在《德华汇报》诞生之前,青岛没有其他报纸。德国在中国代表其利益的御用报纸亦仅有上海《德文新报》(Der Ostasiatische Lloyd)⑤一家,专门刊登一些中国有关的时事评论。⑥因此,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之后一直利用《德文新报》的附录发布其军令,也是通过《德文新报》向山东的地方官吏施压以维持初时殖民统治的安定。⑦

      1898年《德华汇报》创刊,虽然并非总督府机关报,亦被要求与《德文新报》一样担负起发布总督府命令的职能。⑧但是,这种情况随着1900年7月7日Amtsblatt für das Deutsche Kiautschou Gebiet(青岛官报,后改称《胶澳官报》,以下简称《青岛官报》)的创刊发生变化。尤其在青岛最高统治者总督府对《青岛官报》规定“只刊登法律、命令以及官府公告、独此一份官报”⑨以来,《德华汇报》失去了作为政府喉舌的职能,这是它变身为普通德文周报的主要原因。此外,《德华汇报》在发行期间不断更换编辑,这可以从1899、1903、1904年报纸的出版栏看出(参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编辑都是没有名气的德国人,关于他们在今天大多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在一组人名中,有科巴赫·奥托(Otto Corbach),他曾于1900年至1903年期间担任《德华汇报》的编辑,是历任编辑中担任时间最长的一个。他所在这一期间正是该报变身、更名的时段。科巴赫·奥托这个人颇有一些著作,仅目前能够查阅到的就有Fort aus Kiautschou⑩(远离胶州,1909)、Moskau als Erzieher:Erlebnisse und Einsichten aus Sowjet—Russland(11)(教育大师莫斯科——在苏联之体验与观察,1923)和Offene Welt(12)(开放的世界,1932)。在Offene Welt这本书中,科巴赫·奥托记录了他对中国“卓越文明”(即汉学)的体会,对变身后的《德华汇报》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