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问题及其他

——过程分析的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李泽厚与杨国荣以对话的形式,对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分、伦理与道德的涵义、权利与善、经验与先验、历史与理性、心理与本体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转识成智”中的“智”等问题,作了理论上的讨论。杨国荣认为宗教性道德中蕴含着个体性的人生取向,这种取向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由此,他更趋向于考察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及两者的相互制约,李泽厚则坚持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分。对伦理与道德,杨国荣关注两者的共同内涵,李泽厚则突出两者的区分。关于权利与善,杨国荣主张区分以一般价值原则等形式呈现的形式层面的“善”与表现为对人的合理需要满足的实质层面的“善”,由此侧重于权利与善之间的互动,李泽厚则强调权利优先于善。李泽厚提出“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三个著名命题,杨国荣在充分肯定以上命题的重要理论意义的同时,主张以“先验返经验”、“理性渗历史”、“本体存心理”来延伸和扩展以上命题。对李泽厚提出的“金冯学派”传统与“转识成智”中“智”的涵义等问题,杨国荣作了简要回应。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9-0117-12

       一、两德论:不同的理解

       杨国荣(以下简称“杨”):你近年对伦理学特别关注,这次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主持的讨论班,也以伦理学问题为主题。在伦理学中,你的“两德论”尤为令人瞩目,其中包含很多洞见。按你的理解,道德可以区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宗教性道德,一种是社会性道德。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刘再复一再问,为什么是道德而不是伦理?对于基督教,或者儒家,都有他们自己的伦理,个体道德行为是其伦理的具体呈现。社会性道德实际上是现代社会的一套制度、规范的一个自觉践行。

       杨:这里暂时不去涉及伦理与道德之分,下面也许会谈到。我们可以在广义的视域中理解道德,这一意义上的道德主要与法律、政治等相对而言。你把宗教性与社会性看做是道德的两个方面。在我看来,你所说的宗教性道德在某些方面有点类似于人生取向或人生选择,如宗教的信念、终极关怀等。但我以为,人生取向或人生选择与道德之间要有所区分。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做工程师,有人愿意当教师,这些都属于人生取向或人生选择,而有别于道德。

       李:但我讲的人生选择是人生意义的选择。

       杨:回到宗教层面。宗教信仰也属人生意义上的选择,但仅仅就个人的选择而言,它还不是道德问题。一个人皈依基督教,另一个人信奉佛教,这并不是道德问题。

       李:这恰恰与道德攸关。

       杨:从个体之域说,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信仰与个人选择何种职业有相似性。

       李:我不同意,选择宗教与选择职业是完全不同的。

       杨:确实,二者在价值方向、价值意义上不一样。但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人的信仰仅仅限于个人之域,不涉及他人,则这种人生意义的选择似乎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唯有超出个人的信念、影响到他人,这种选择才涉及道德问题,比如说宗教极端主义者,他一方面在人生取向上选择一种宗教,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形成负面影响。

       李:不要讲极端主义。比如说一个基督徒,他劝他人也信仰基督教,这算不算影响?

       杨:这当然影响到他人。

       李:那涉不涉及道德问题?

       杨:如果影响了他人的生活状况,则可以说涉及道德问题。但是如果他不试图影响他人,而仅仅限于个人领域的信仰,就不涉及道德问题。如一个信基督教的人,不一定会去劝其同事、朋友也去信,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信仰便属于个体的人生取向或人生选择。

       李:但传道恰恰是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

       杨:所以,这里还是要区分。信仰者可能引导他人也要像他一样去信仰,借用孔子说的话,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个人到他者,从而超出个人,涉及与他人的关系,这就关乎道德问题。

       李:劝人向善,劝人信教,这算不算由个体影响他人?那算不算道德?

       杨:这当然算。但还是要区分自我信仰与影响他人。

       李:但这里还要注意,所有宗教都希望其有普世性,因此所有宗教都或者比较明显或者不是很明显要求普及自己的宗教,宗教信仰本身已经蕴含了要求影响他人的内涵,这就涉及道德问题。而且就个体来说,他的信仰会影响他的情感、行为,因此这里肯定涉及道德问题。

       杨:我不完全否认这点。确实,在一些情况下,一个有信仰的人可能不会满足于他自己信教。

       李:先不说影响别人,单就个体来说,他有了信仰后,会不会影响他的行为?如果没有影响其行为,那恐怕就没什么意义了。即使不影响他的行为,至少影响他的情感。

       杨:即使将宗教视为私人领域的事情,相关信仰对其内在精神世界也会有影响。

       李:影不影响情感?

       杨:影响个人的观念、精神寄托,广义上也包括情感。

       李:这些东西涉不涉及道德?

       杨:如果只是在个体之域,没有涉及与他人的关系,则恐怕主要还是宽泛意义上的人生取向,而不是严格的道德问题。

       李:但即使像修行的和尚,总要碰到人,总要和人打交道。人是处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之中的。所以,个人信仰宗教当然就会影响别人,哪怕他一句话都不说。

       杨:这里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人生信念;一是个人在行为过程中与他人的关联、对他人的影响。

       李:我觉得不管个人信什么,你是否会对他人产生影响,都会表现为道德。个人的信仰,追求终极关怀,体现在情感、观念、行为、语言中,这就有道德的问题。除非一个人不说话,只要说话,就会影响别人。比如我讲“我信佛”这句话,就会影响他人。你的意见是想要把道德与个人信仰分开,我认为这两者是分不开的。这是我们的分歧。

       杨:我的看法是,个体性的信仰与道德并不完全重合。就宗教信仰而言,作为不影响社会和他人的个体性人生信念、人生取向,它与道德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个体的这种信仰如果与他人发生关联、影响他人的认识和行为,则会呈现道德的意义。当然,在现实的生活中,个人的信仰作为人生取向可能会影响其行为,正如其择业观也会影响他的行为一样,但在逻辑上,似乎仍可区分主要限于个体之域的人生取向与体现于社会行为的人生选择,前一意义上的人生取向或选择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