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74(2014)04-0001-09 近年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学者们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理论定位及其时代意义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在此过程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到底是什么”还存在诸多争论及分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追问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理论特征和其“历史”究竟指什么。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初语境看,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理论特征是在它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和比较中显示出来的,而其“历史”实际上具有三重内涵:作为经验的历史与现实的历史;人自身的发展历史;文明运行方式的演变史。也就是说,历史,从人的历史活动看,是作为经验的历史与现实的历史;从人的发展看,呈现为人自身的发展历史;从文明演变看,则是文明运行方式的变迁史。我们认为,追问及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理论特征,正确界定其“历史”的内涵是深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对彰显马克思哲学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历史的视角和方法及其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建构开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在那里从历史的多重视角和方法来考察说明历史。第一,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历史的方法是与思辨哲学的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它是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来考察人类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第二,“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历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人阶级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第三,生产生活的方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关系和交往形式以及分工是马克思恩格斯说明“现实的个人”历史变迁的基础和根源;第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生存的四个历史前提(或原初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方面);第五,所有制关系是决定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阶段性质的基础关系;第六,共产主义运动的条件是由历史现有的条件产生的,实现人类解放不能脱离历史已有的条件和实际可能。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上述立场、视角和方法的独特性,决定着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史观思辨哲学存在以下根本对立和分歧。 1.理论主张和理论旨归的对立 德国古典哲学是传统思辨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也没有离开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他们与老年黑格尔派的斗争也仅仅是用一种观念和解释取代另一种观念和解释的斗争,是用词句反对词句的斗争。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思辨哲学及其唯心史观,把“自我意识”和人们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作为批判的对象,而且把它们宣布为宗教意识或神学意识来加以批判,是把具有各种具体社会属性的人都归结为抽象的“一般人”,并认为人的“真正镣铐”就是这些“自我意识的思想镣铐”。人们只要对这些自我意识的思想幻象进行斗争就可以实现人的解放,而老年黑格尔派则把这些思想统治都说成是来源于“绝对实体的合法的统治”加以赞扬。但把一切统治都归结为“黑格尔的逻辑”或“宗教的统治”,把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的思想规定”和观念,把一切观念都归结为宗教的观念或神学意识,把一切批判都归结为“自我意识的批判”,这实际上就是把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关系宣布为宗教的关系予以神圣化,进而形成对法和国家的迷信。尽管黑格尔派批判的词句喊得震天响,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最大的保守派[1]514-516。而唯物史观认为,要解除人的统治奴役和镣铐仅仅进行这样的所谓“纯自我意识”的批判或“纯观念”“纯哲学”“纯宗教”的批判是远远不够的,真正首先需要批判和改造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及物质生活条件,思想理论的批判必须和现实的批判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奏效。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人们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和其形成的思想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同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联系在一起并作为其产物存在和发展的。要推翻唯心主义的各种怪想和谬论,就必须实际地推翻和铲除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以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1]544。 2.哲学思维方式的对立 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而唯物史观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成有生命的个人,而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成他们的意识。这个现实的个人就是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我们如实描绘出他的“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1]525-526。 3.思辨抽象与科学抽象的对立 思辨哲学的抽象是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关于意识的空谈,而且是把这些不切实际的抽象作为教条、作为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到处生搬硬套,而唯物史观的科学抽象则是来自人们具体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是真正关于历史的本质、规律和客观逻辑论说的科学[1]526。 4.认识秩序与根本立场的对立 思辨哲学的唯心史观是从“抽象的观念的人”出发,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从这种观念的范畴出发来解释人的实践。而唯物史观则是从人们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明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或经济关系理解为整个以往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唯物史观认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和思想意识发展的动力是“‘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是这些革命的群众通过革命的手段实际地改变现存的现实关系和生活环境,而不是单纯的思想批判[1]544-545。 5.历史辩证法逻辑与思辨逻辑的对立 现实的个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首先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既定的关系,是在这些既定的历史条件和关系中来生产和生活并创造历史,而且以自己的活动构成新的历史条件和关系。历史上周期性重演的革命动荡是否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同样也取决于现有的历史条件是否具备了对社会实行全面变革的物质因素,既要有一定的生产力,还要有反抗旧社会所依据的“总和活动”的革命群众。否则,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证明的,尽管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但对于历史的实际发展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人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以及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紧密关联而统一于人类历史的社会实践的,人们现实的利益关系不是纯粹的思想关系,人和人的观念的改变与人的环境的改变都统一于人的革命实践。在物质利益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的存在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不改变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休想改变人们的思想。秉持唯物史观的共产主义者是条件论者,但又不是唯条件论者,而是在讲条件的同时发挥革命能动性创造条件、改变条件与垄断占有一切资源的剥削阶级统治阶级予以彻底地决裂——坚决彻底地消除其统治的基础。但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或思辨哲学总是非历史地看问题,总是把现实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仅仅说成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对立和斗争,总是把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而把他们的思想说成是“一般思想”。剥削阶级思想家从人的概念、想象中的“人”“人的本质”“一般人”或人的“类的平等化”中引申出人们的一切关系,而把历史说成了“仅仅是一般概念的前进运动”。这样就把统治阶级的思想与进行统治的个人本身分割开来了,而且把统治阶级在其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有着某种神秘联系的思想视为“概念的自我规定”——而且把它们的制造者打扮成“历史的制造者”和“监护人”,这也就把一切唯物主义的因素从历史上消除了,而可以任凭自己的思辨之马自由奔驰[1]55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