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哲学现实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夏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北京 100084;崔唯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对马克思而言,对现实的思考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马克思的现实观是对黑格尔现实观的继承和超越。黑格尔现实观的核心之点在于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体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逻辑。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发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从而打碎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把现实从绝对精神的阴影王国中拯救出来,凸显了独立于思维的现实。马克思视域中的现实是历史性和开放性的过程性存在。马克思吸收并改造了黑格尔的“圆圈式论证方式”来把握现实。马克思现实观的最终旨趣不是解释现实,而是改变现实。改变现实的路径不是诉诸理论批判,而是现实革命。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11 期

字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断推进,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社会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作为以改变世界、实现人类解放为根本旨趣和历史使命的伟大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实践性。这一方面构成了其理论上的根本特征,使其与一切经院哲学和传统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突破了思辨哲学的藩篱,阔步进入并一直活跃在时代和社会实践之中。这两个方面都蕴含着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观的重要意义。如何发现“现实”,如何把握“现实”,如何改变“现实”,这些问题一旦作为哲学问题进入研究视域,立刻就从似乎不言自明的问题升格为异常重大而又亟需解决的课题。

       作为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思想家,马克思的目光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现实”,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关注现实,并站在时代和历史的制高点上来思考过现实。在阐释时代的历史使命时,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①在论述所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时,他进一步指出:“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②这为我们把握马克思的现实观提供了关键性的指示。但是,马克思又从来没有系统论述过他的现实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在马克思那里,“现实”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因此,马克思的现实观不是一门价值中立意义上的纯粹客观的学问,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行动指南。所以,对马克思现实观的研究,不仅需要扎实的文本依据和按图索骥的考证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思想的穿透力和高屋建瓴的洞察力。

       一、问题的提出: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关于“现实”的哲学考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在考察事物运动的原因时,探讨了“潜能”与“现实”之间的区分及其相互关联。在他看来,“潜能”作为一种可能性,构成了变动的渊源;与之相对应的“现实”,不是指事物直接的存在形式,而是指实现过程本身。因此,亚里士多德将“现实”称为“实现”,这一“实现”与“隐德莱希”()不同。如果说前者侧重于实现的动能,那么后者则意味着目的的实现。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将‘埃奴季亚’()〈实现〉一字,联系到‘隐德莱希’()〈完全实现〉,主要是将动变延伸向其他事物;因为实现的严格解释限于‘动作’”。③简而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如果说“潜能”是一种动能,那么“现实”就是实现过程本身。

       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将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与“实现”的区分视为其重要的哲学贡献,并对其作了两个方面的修正:其一,将富有动词性的“实现”转变为一个范畴:“实现”成为了“现实性”;其二,将“实现”与“隐德莱希”直接等同起来:“现实性,后者更为确切地说就是隐德莱希,它自己就是目的和目的的实现。”④基于这种修正,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进一步指出,“现实无疑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原则,不过他所谓现实不是通常所说的当前直接呈现的材料,而是以理念为现实。”⑤由此他作出比较并断言,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但二者依然不同,在柏拉图那里,理念只是一种“潜能”(),在亚里士多德这里,理念则是可以实现的“现实”。“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之点,确切点说,仅在于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只是一种潜能,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都共同承认唯有理念才是真理,他所不同于柏拉图之处,即在于认为理念本质上是一种动力(),换言之,是完全发扬于‘外’的‘内’,因而是内外的统一或现实,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加重意义的,名符其实的现实”。⑥

       亚里士多德关于“现实”的理解对黑格尔产生了重要影响。黑格尔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开拓,他认为“现实”不仅是哲学的基本原则,更构成了哲学的主要内容,“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it)”。⑦这一论述是把握黑格尔现实观的一把钥匙,需要我们结合其哲学的基本旨趣予以把握。黑格尔关于哲学内容的界定与其对主观主义的批判存在密切关联。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固然为知识确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但却使真理成为先验范畴的理性建构。黑格尔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种主观主义的问题所在,即主观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僵硬对立。他指出,“现时哲学观点的主要兴趣,均在于说明思想与客观对立的性质和效用,而且关于真理的问题,以及关于认识真理是否可能的问题,也都围绕思想与客观的对立问题而旋转。”⑧

       由此,黑格尔认为,作为真理的思想不应是主观世界中的思辨游戏,而应是客观事物所蕴含的内在理性。他提出,要以客观思想来超越主观观念与客观事物的对立,以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一词最能够表明”。⑨对客观思想的强调使黑格尔超越了主观主义的僵硬对立,实现了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⑩在这里,“现实”被视为“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并构成了客观思想演进的一个较高发展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