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老了,你为什么不给她洗脚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莫愁(家教与成才)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前一段时间参加同学聚会,一位女同学讲述的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她为6岁的儿子洗脚时,语重心长地说道:“儿子,妈妈现在给你洗脚,等妈妈将来老了,不能动了,你也要给妈妈洗脚。知道吗?”儿子反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给奶奶洗脚?她也老了。”她一时愕然,竟为之语塞。

      这是一则比较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浓缩本。这位妈妈很难得的一点是,她敢于在众人面前和盘托出整个事件的原委,说明她在认真地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大多数家长丝毫不怀疑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却对家庭教育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等问题存在认知误区。美国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曾经向家长们发出这样的忠告:不要仅仅成为父母,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好的父母需要技巧。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到上述的案例。很明显,案例中的妈妈想教育儿子懂得感恩与回报。在我看来,它至少暴露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误区1:重他律轻自律

      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父母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是最直接、最重要、最根本,也是最高明的家庭教育技巧。案例中的妈妈要求孩子将来要孝敬自己,却忽视了自己“不孝敬老人”的行为,这一身教与言教相脱节的教育方式恐怕很难获得教育对象的心理认同。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问题所在,并向妈妈提出了疑问。

      假设妈妈此时能合理应对,及时修正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及负面影响,完全可以重塑自己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反之,对孩子的困惑和疑问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一通训斥,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渐渐地习惯和认同妈妈这一不当行为的合理性,学着模仿妈妈,成为妈妈的影子。

      误区2: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从根本上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这是家庭教育的本义。优秀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尽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用尊重、鼓励、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会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在上述案例中,当妈妈为自己的孩子洗脚时,马上联想到孩子将来也能为自己洗脚,很容易给孩子留下这样的印象:妈妈为自己洗脚是有所求的,进而想到妈妈对自己的爱可能也是有条件的,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孩子心里就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父母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再对孩子提要求、定标准,孩子长此以往会变得紧张、焦虑、患得患失。

      一组非常鲜明的对比是:长期在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个个都精神十足、机灵活泼,会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而另一方面,来自精神科的临床数据显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数都能从其家庭教养方式中找到症结。

      误区3:不当的培养方式

      在前文我们已经谈到,大多数家长的心里都清楚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和细节的把握上还存在认知误区。可以说,懂教而不会教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在洗脚小事中,妈妈只抓住具体行为的表象,按照类似于等价交换或者投资回报的简单逻辑,去引导和规范孩子的行为。就孩子尊老爱幼等品德培养来说,没有抓住感恩教育的本质,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构建。

      其实在这起洗脚事件中,鉴于儿童模仿能力很强的特点,妈妈完全可以通过不教而教的方式来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那就是自身做好尊老的表率。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如果其身心发展没有什么特殊原因的话,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洗脚)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案例中妈妈为孩子洗脚的做法,无疑剥夺了孩子锻炼生活自立的机会,妨碍了孩子的成长。

      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谁都会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遇到一些难题,但只要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敢于把这一切讲出来,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家庭教育也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