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位中学生在毕业前回忆童年时说:“我7岁那年,母亲病得很厉害。夜里父亲守在母亲身旁。黎明时我不知怎么醒了,看见母亲呼吸困难,父亲弯下身看着她的脸。在他的眼睛里充满了那种不可忍受的悲伤,是那样的痛楚,那样的爱恋。这时在我面前展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侧面——忠诚。我觉得,自那天早晨起,我真正爱我的父亲了。”少女感人肺腑的话真切地道出了父母之间的温情对一个孩子巨大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迈进社会之前的生活场所,也是社会化的起点。亲情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父母是儿童社会化最有影响的动因。儿童大多努力去模仿双亲的行为和求得双亲的认可,作为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他可使自己的儿子更具男子气概,使自己的女儿更富有女性特点。另外,父亲也可通过他与妻子的关系对子女产生间接的影响。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只要父母之间没有亲热的感情,只要一家人的聚会不再使人感到生活的甜蜜,不良的道德就势必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某知名女演员,两度离异,刚刚6岁的女儿常表现出淡淡的忧伤、过强的自尊、孤僻古怪的性格;一对在外贸单位任职的夫妇,收入丰厚,但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营造家庭氛围,使7岁的儿子显得神经质,与小伙伴交往时同样喜怒无常。家庭中的情感气氛对儿童心理影响很大。家庭情感气氛有3种类型: 1.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关系融洽,心情愉快; 2.家庭成员间偶尔会有些摩擦,但仍维系着一定感情,在关系到家庭的大问题上能齐心协力; 3.家庭内长期充满紧张消极气氛,以惩罚训斥、混乱无序为特征,儿童极易发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学家诺尔蒂认为,家庭环境的情感质量决定了孩子的情感发展方向。她用诗一般的语言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家庭氛围、环境与儿童行为的关系: 如果儿童生活在指责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怨天尤人; 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好斗逞强; 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消极退缩; 如果儿童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心存内疚; 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充满自信; 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爱人爱己; 如果儿童生活在嫉妒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勾心斗角; 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定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心境平和; 如果儿童生活在分享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慷慨大方; 如果儿童生活在认同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掌握目标。 纵观人类教育史,最早形成的教育便是家庭教育。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的认识开始的,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常常成为他们与整个世界联系的基础和纽带。特别是在人生最初的三五年内,父母在保证儿童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还向儿童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和生活经验,并且帮助儿童逐步学会语言,学会与人交往的基本方式,掌握社会生活起居的习俗传统和基本的行为准则。当儿童还不能独立判断事物或作出选择时,父母的判断就是他们最初的行为标准,儿童总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来认识和评价周围世界的,社会意识也往往通过家庭的折射进入儿童的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一个暴躁的动辄发怒、责打孩子的父母,总有一个胆小怕事、忧郁孤僻、不敢独闯的孩子;爱打扮的母亲会有一个爱虚荣的女儿接班,不喜欢读书看报、沉溺于麻将桌上的父母也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中的时间很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父母是儿童个体社会化的代理人,他们对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儿童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及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