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缘起 近几年世界各地集体行动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青年在重大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环视今天的世界,无论是中东的政治动荡,还是欧洲反对减缩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的社会运动,都肇始于青年的街头抗争,随后引发不同的社会阶层全力参与,以至于美国《时代》杂志将2011年度风云人物颁给全球抗议者(the protester)。这些抗议者大多是青年,他们以个体行动引发总体变化、以底层力量促进社会改革。英国广播公司资深记者保罗·梅森(Paul Mason)归纳2010年以后发生的社会运动新特征,他认为世界各地所出现的社会动员力量,不论是在华尔街、南伦敦、塔克辛广场或是圣保罗市,都是由一群对未来经济毫无希望,甚至被剥夺希望的青年对体制的不满意所致(保罗·梅森,2012:77)。 集体行动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参与者如何被动员起来。集体行动是社会运动的初级形态,现代社会运动则是由20世纪60年代末期学生运动带动而产生的,可以说没有学生运动就没有社会运动,在社会运动的场域,从来不乏学生的踪影。1968年,学生运动席卷全球。仅1968年9月1日至1969年8月31日一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就爆发数百起学生运动,其中,美国210次、印度97次、法国56次、阿根廷42次、联邦德国34次、日本32次、英国26次。其中法国学生得到工人支持,罢工罢课,占领学校工厂,接近革命边缘(香港专上学生联会,1983)。韩国民主运动的第一波、第二波都是由学生掀起的,在1960年4月第一波“推翻李承晚政权的最后一年,共有14万人参加了一系列的游行示威,51次由大学生组织,117次是由高中、初中学生组织”(王来法、黄俊尧、金基福,2004)。1980年5月第二波民主运动,共有10万青年学生游行,要求民主。2008年韩国大规模的反输入美国牛肉运动,也是由一群中学生发起的。 中国大陆近期有影响的乌坎、什邡和启东等集体行动,参与者都是80后和90后青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几乎每一代青年都有代表性的集体行动,如20世纪90年代的野百合运动、2008年的野草莓运动、2014年的太阳花运动;香港特别行政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集体行动变得年轻化、日常化,逢周末就有游行,青年参与集体行动的频度和密度都有所增加,尤其自2010年80后青年“反高铁事件”后,不少青年开始投身集体行动,无论社会大小议题均热衷表态,事事抗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行动主义”青年一代。 在各类集体行动中,虽然参与主体身份众多,但是唯一因参与者的年龄和身份引发各界关注的只有青年群体。年龄是衡量社会经济资源以及政治态度的重要指标,以青年为主要成员的集体行动,一直都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因为青年终将成为社会成员,青年(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份和阶级)对于社会的期许,也是塑造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集体行动参与者的身份几乎可以左右公众对该项行动的评价,尤其是青年身份,总是被公众赋予正面及纯洁的美好想象,且赋予了社会运动的道德合法性,增添了社会动员的力量。一般来说,公众对行动者的身份和行为往往有所期许,若集体行动参与者的身份符合公众期望,便能获得更大的动员力。 集体行动是指一群人组织起来,旨在促进或抗拒社会变迁的一种现象。对集体行动持正面观点的认为集体行动被视为社会警讯,表达了社会的紧张;对集体行动持负面观点的认为集体行动威胁到既定的规范和制度。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只要是社会上的人在体制外透过集体行动去争取一些共同的利益和保障、一些共同的目标,均属于社会运动(安东尼·吉登斯,2009)。基于此定义,本文对“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两个概念视不同语境采取混用。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比较接近查尔斯·蒂利(Chars Tilly)所说的社会科学的历史(social science history),也就是从具体的案例出发,从而理解某种案例的历史特殊性以及与其他案例的趋同性。这种研究方法反对套用任何一种理论模型将经验素材扭曲成为研究者所希望的那样。 (二)资料来源 在搜集数据方面,主要采取文献法:搜集与阅读既有的文献资料。文献包括报纸与期刊、内部报告与出版品、各运动组织的刊物。另一方面,互联网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的网站、电子报与在线查询系统。 (三)研究方向 通过搜集我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青年集体行动的案例,分析哪些议题可以被动员,即议题与动员的关联性。 三 、作为社会动员框架的议题 一个集体行动的议题建构是否成功,取决于该议题和公众是否有关联,成功的集体行动的组织者必须确保议题一定要与公众有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框架”的运用。 框架,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框架不但是每个人依其个人经验,对某种社会情境所下的定义,也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从社会建构角度来看,框架既是诠释事件的角度,也是主观认知和理解事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