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4-02。 doi:10.11820/dlkxjz.2014.04.013 中图分类号:K901;D91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犯罪,一个古老而又现实、人类忧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公共秩序、仅次于灾害与战争的第三大危害(汪明亮,2007;王发曾,2010a)。理解犯罪现象的发生机理,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成为人类社会的工作重点之一。由于犯罪现象的产生会涉及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犯罪者与受害者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复杂时空交互,从社会、经济、心理等单一方面进行研究必然存在不足,这就需要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思路来全面、客观地对犯罪现象进行审视。以空间为视角的犯罪地理研究能够很好地承担这一角色。犯罪地理学通过研究犯罪事件及其诸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作用过程,从而明确犯罪现象的形成与重塑机制,可为犯罪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犯罪地理学具有悠久的学科发展历史,并且在现实犯罪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犯罪地理研究可以追溯至19世纪欧洲“制图学派”(R.J.约翰斯顿等,2005)。其基本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张筱微,1996),其后受实证主义、行为主义、激进主义等社会思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犯罪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出现一些波折(Peet,1975;LeBeau et al,2011),但是注重犯罪现象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作用过程则一直是犯罪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GIS技术为支撑的犯罪地理研究在很多西方国家的警务部门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日常警务管理和犯罪防控实践之中(Ratcliffe,2004;Johnson et al,2008;严小兵等,2012)。近年来,随着中国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的建设与推进,公安部门逐步加强了犯罪防控的地理学研究,连续两届召开“全国警用地理信息应用技术交流会”,组织国内外学者与警务实践者对基于“地理”的犯罪防控进行探讨,公安部门与地方科研高校的合作也日益加强,犯罪地理学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犯罪研究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犯罪学已经成为法学的三级学科(张小虎,2009),但犯罪地理研究却仍处于探索起步的初级阶段,严重滞后于现实的迫切需要(姜超等,2013)。基于此,本文从促进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国内三大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获取的相关文献为依据,对中国犯罪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以期能够对过去的发展历程获得较为完整、客观的认识。首先对中国犯罪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进行具体评述,了解中国犯罪地理学的大体情况,其后从“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两方面纵向分析中国犯罪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而更系统地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脉络。最后,对中国犯罪地理学的发展态势与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在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2 范围界定及文献来源 鉴于犯罪地理研究内容的多样性,为了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国内犯罪地理的研究进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科技期刊网和万方资源数据库3个电子资源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这3个数据库覆盖面广、更新及时,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其收录的期刊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某方面研究在国内的进展情况(毛媛媛等,2010)。 分别在主题、题名、关键词3个检索条件中依次采用“犯罪地理”、“环境犯罪学”、“情境预防”、“犯罪空间”、“警务GIS”、“犯罪制图”、“犯罪热点”7个词组检索相关期刊文献。汇总整理后,剔除若干与犯罪地理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获得期刊论文129篇。由各年份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图1)可知,国内学者自1986年开始对犯罪地理研究进行关注,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关注度不高,且有所波动;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犯罪地理研究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期。 3 中国犯罪地理研究主题 纵观所得文献,根据研究内容,可将其归并为国外研究引介、学科架构及理论研究、犯罪时空特征、犯罪诱因研究、犯罪防控对策研究等五大研究主题。这一划分方式既能反映中国犯罪地理学外生和内生的发展情况,又能反映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图2)。 3.1 国外研究引介 自中国犯罪地理研究起步以来,国内学者一直很重视对国外理论与经验的引入介绍,特别是在犯罪防控的实践技术与策略方面,对国外新近动态的关注非常密切。
图1 犯罪地理研究期刊论文数量变化图 Fig.1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scholarly journals on crime geography
图2 五大研究主题关系图 Fig.2 Structure of the five research topics on crime geography 在犯罪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方面,王跃峰(1987)对国外环境犯罪学的研究内容和具体案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开启了国内学界对“预防环境规划”的探讨。王发曾(1988)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外犯罪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犯罪的生态因素与行为特征、城市犯罪区、犯罪目标区位与“可防御空间”等内容。祝晓光(1988)详细介绍了芝加哥学派对犯罪空间模式研究的三大贡献。这些都对中国的犯罪地理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由此起步。其后,国外城市犯罪者的出行问题(杜德斌,1998b)、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的研究与实践(徐磊青,2003;毛媛媛等,2008)、国外犯罪地理研究的新进展(孙峰华等,2004)、环境犯罪学的起源和发展(梅建明,2006b)等研究被先后介绍到国内学界。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中国犯罪地理学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