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陆路运输网络效率测度及其演化

作者简介:
李涛(1985-),taoli-2008@163.com,男,山西长治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地理与城市发展,广州 510275;黄晓燕,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西安 710062;曹小曙(1970-),caoxsh@mail.sysu.edu.cn,男,甘肃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交通地理与空间规划研究所,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交通地理与土地利用研究,广州 510275,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构建运输网络效率测度模型,对珠江三角洲27个县域单元1980年代以来运输网络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相较传统的通达性指标,网络效率指标在识别交通网络发展状况方面更有效;珠三角运输网络效率空间分异模式与通达性空间分异模式有较大差异,网络效率低值点和高值点同时存在于核心和外围地区;1988-2008年,随着珠三角陆路交通网络的发展,运输网络效率空间格局从原有的南北向“走廊”分布态势,转变为东西向面状均衡分布格局;运输网络效率水平大幅提升,网络效率平均值从4.42减少到1.41小时,变化率达到68.09%。各城市陆路运输网络效率与其城市发展关系表现为高度支撑型、基本支撑型、基本适应型及高度适应型四类。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3-12-22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4)02-0076-07

      1 引言

      交通运输系统是由需求、服务的区域及支持位移的网络所构建的复杂关系集[1],作为其核心组成要素的交通运输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交通运输网络发展到高水平阶段,从效率角度着手对其进行探讨对运输网络优化和把握其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交通运输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交通运输网络的空间格局特征[2-4]、交通运输网络时空演化规律[5-8]、交通运输网络评价[9-12]及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13-15,4]。如Taffee等人基于对多个非洲沿海殖民地国家交通网络发展的历史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网络演化的六阶段模式[16];金凤君和王姣娥在对近100年来中国铁路网络的发展及其通达性格局演化的分析之后,提出了中国铁路网络“内陆扩张”模式[17];曹小曙等人利用空间欧式距离可达性指标对中国国家干线公路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城市可达性呈现“核心—边缘”模式[18]。近年来,随着对城市交通拥堵、物流及时运输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的关注,交通网络可靠性研究逐渐兴起,主要集中在探讨上述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网络通行能力和网络结构的变化对交通网络可达性的影响[19-22]。此外,新近兴起的复杂网络理论分析方法为交通运输网络的复杂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学者们借助复杂网络分析指标对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王姣娥等人对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23];莫辉辉等人从结构、过程和机理角度对中国航空、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络的研究[24]等。

      在运输效率研究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运输管制放松和运输企业私有化改革的背景下,国外就开始了对运输效率问题的探讨。国内外对于运输效率的研究集中在交通经济学与管理学方面,主要关注运输效率指标构建与评价模型探讨[25-28]、运输效率影响因素及政策制定探讨[29-31]、运输效率实证研究[32-34]、运输能源效率探讨[35-37]四方面。然而,上述研究大多是基于属性分析思路,以运输企业、各类运输行业部门为单位进行分析,从空间相互作用思路出发专门研究运输网络效率问题的成果并不多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完成了网络骨架构建和规模扩张阶段,运输网络内部的优化配置成为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步骤[38]。在此背景下,对于运输网络效率时空演化规律及其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尤为必要。鉴于此,本文在对运输网络效率内涵及其测度方法界定的基础上,以运输网络基础设施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实证,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综合考虑公路、铁路两种交通运输方式,分析19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陆路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时空演化特征。

      2 运输网络效率的涵义与测度

      2.1 运输网络效率的涵义

      运输效率是指在运输生产活动中实际产出与资源投入之间的比率。运输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运输资源,以达到运输效率最大化。Fielding等人分别从供应和需求角度出发,认为运输效率应包括运输效率(transport efficiency)与运输效益(transport effectiveness)两方面,前者反映运输系统供应运输产品即价值的效率,后者则反映了其所提供的运输产品转化为使用价值即被消费的效率[39]。运输效率还可分为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技术效率关注的是生产的可能性,对于生产成本的考虑较少,指在一定的运输资源和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位产出的产品产量与实际所能达到的最佳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其实质是考虑现有生产条件的优化利用问题[40];经济效率则同时考虑生产成本与产出两方面,指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运输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比例。Levinson认为由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所关注角度的差异,他们对运输效率的认识也各不相同,交通工程学者主要关注机动性与安全性,交通经济学者关注的是消费者剩余或效用,管理者主要关注生产率提高,而规划者关注的是可达性[41]。

      在众多的关于运输效率的定义、评价和应用研究中,其涵义均与两个变量相关①运输投入变量:主要是指运输生产成本,包括操作成本、设施成本、能源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等;②运输产出变量:主要是指运输产品,包括货币化的经济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可达性以及客货周转量等方面。围绕这两个变量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不同的运输效率定义。

      交通运输网络是由节点(城镇、港站、枢纽、道路交叉点)、线(交通线、行车线路、客货流)相互衔接所组成的。从地理学角度出发,交通运输网络所提供的直接产品就是实现区域中具有互补性的地理事物的空间运输联系—可达性和机动性。相应地,交通运输网络效率即是指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与发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满足客货空间位移需求现实能力与其实际所能达到的最佳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和社会经济性特征。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运输网络效率与运输效率概念类似,但内涵不同。运输效率是指以运输企业、运输部门或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属性分析思路为主,寻求达到增加运输收益、提高运输服务水平的途径。而运输网络效率主要是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表现节点间相互作用、节点与网络整体的协同耦合程度,然后才是有形实体(企业、部门)在空间中的运行状况,运输网络效率越高,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就越能够节省更多的运输成本,使得区位决策的灵活度增高,形成合理的地域空间结构,获得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