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结构关系  

——以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为例

作者简介:
李宜聪(1989-),shan19.love@163.com,女,山东日照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区域经济学,南京 210093;张捷,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刘泽华(1979-),liuzehua_tourism@163.com,男,山东苍山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南京 210093;吴佳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熊杰,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居民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一方,居民的地方感、对获取利益和付出成本的感知将影响居民的满意度,进而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清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借鉴已有文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①通过因子分析可将旅游影响感知分为成本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和物质性获益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对居民地方感、满意度中介影响最为显著;②地方感与旅游影响感知存在相互影响,成本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不显著,获益感知与地方感显著正向相关,其中情感性获益感知相对物质性获益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更明显;③居民情感性获益感知与物质性获益感知相互作用显著;④原住民相对于非原住民地方感更强,情感性获益感知更高,对旅游成本感知更敏感,对物质性获益感知部分低于非原住民。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14-01

      doi:10.11820/dlkxjz.2014.04.015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居民是旅游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刘丽梅等,2010),居民对旅游的态度强烈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唐承财等,2013)。对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研究理论已经较为成熟,当前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①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案例地和旅游活动研究,某些特殊旅游类型尤其需要关注居民的感知与态度,如生态旅游类型(Zhang et al,2012;史春云等,2010),古村落旅游(卢松等,2009),世界遗产地(Nicholas et al,2009),城市地域和少数民族地区(杨兴柱等,2005;李志飞,2006),重要节庆活动(Prayag et al,2013)。②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研究,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不同,进而居民旅游支持度也具有差异(Smith et al,1998;Dierich et al,2009;Kim et al,2013;汪德根等,2011)。③基于居民不同感知和态度的居民分类研究,如理性支持者、片面支持者、恼怒支持者、积极支持者等分类(Doxey,1975;苏勤等,2004;史春云等,2007)。④居民感知影响因素模型变量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对居民感知的前后向结构要素进行建模分析,如地方感、居民参与度、旅游发展期望、满意度、支持度等(汪侠等,2010;杜宗斌等,2013)。⑤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空间分异研究,运用比较法,对不同景区或同一景区外围、过渡、核心区的居民感知对比研究(刘益,2006;李东和等,2008)。

      旅游地快速发展时期,居民受到的旅游影响程度不断增加,居民在享受旅游发展获益的同时,也面临旅游地游客大量输入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往文献中,居民对旅游感知的理论模型,比较经典的有经济影响感知、社会影响感知、环境影响感知三分法(Cottrell et al,2013;陈晓艳,2008)和成本感知(负面旅游影响感知)、获益感知(正面旅游影响感知)二分法(Vargas-Sanchez et al,2011;许振晓等,2009;汪侠等,2010)。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居民感知分为“成本感知”、“物质性获益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是对居民旅游发展感知二分法理论的扩充与延伸。本文将进一步探索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结构特点,并检验旅游影响感知是否对居民地方感产生作用,意在总结验证文献成果基础上有所创新。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采集

      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江西省上饶市,是以花岗岩峰林、象形石和松林景观为特点,兼有道教文化的山岳型旅游景区,拥有长达16000 m的高空栈道,风景壮丽,可分为核心景区和外围缓冲区。

      调查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主要由社区居民自主填写完成,针对部分文化程度较低而对问卷理解存在困难的居民进行解释并辅助完成问卷。问卷设计包括居民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和有关地方感、旅游影响感知、满意度等几个维度的信息,维度问卷采用Likert五分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问卷发放地依据三清山景区的实地情况,范围是核心景区两个主体入口周边和外围环山公路节点居民区,对象是景区附近商铺、流动摊位和周边居住区的居民。采取便利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法。2013年6月9-16日发放问卷330份,回收280份,有效问卷27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2.12%。

      2.2 人口学特征统计

      居民调查基本信息显示(表1):女性居民比例为57.3%,说明留守居民女性居多,并与旅游业服务型工作性质相关。受调查居民45岁以下占78.7%,说明景区附近常住居民年龄偏中青年,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85.6%是上饶市原住民,14.4%是外来务工常住居民,居住时间>20年的居民占47.4%,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是原住民(native resident)。职业构成中与旅游相关职业(包括面向游客的私营业主、宾馆饭店等服务人员)达68.5%,三清山旅游给当地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居民平均月收入集中1000~3000元,占34.5%,大部分居民还处于中低收入阶段。

      

      

      2.3 模型构建

      2.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问卷题项的总体Cronbach's a值为0.866,问卷的信度很高,KMO值为0.833,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效度值较好,适合因子分析。选用主成分方法,旋转法采用最大方差法,固定抽取4个因子,对除满意度以外的感知题项进行因子分析(表2)。剔除载荷量<0.5的“提高知名度”题项,得到4个主成分,解释的总方差累积59.3%,基本达到提取因子的要求。因子1包括保护传统文化、吸引外出大学生和村民回乡、增加与外界交流和提升当地形象,偏重情感层面的间接获益,并且属于居民旅游获益感知题项,可归纳为情感性获益感知;因子2为居民地方感维度;因子3包括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吸引投资和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居民直接物质获益,归纳为物质性获益感知;因子4为居民成本感知维度。物质性获益、情感性获益在管理学、社会学文献研究中应用较多(赵晓煜等,2010;方楚等,2011)。为方便分析说明,将“吸引外出大学生回来”和“吸引外出村民回乡”概括为一个题项“吸引外出居民”,同理,“物价上涨”和“房价上涨”概括为题项“物价房价上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