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4-0165-12 南疆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山之南、昆仑山以北,以塔里木盆地为主,而塔里木盆地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南疆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从秦汉到元明,南疆都较北疆经济发达,城市数量也相对较多。由于清王朝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实行军府制管理,重点开发北疆,采取了屯驻大军、移民屯田等措施,推动了伊犁九城和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北疆城市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南疆,而且改变了新疆城市的分布格局,形成了以伊犁为中心的北疆城市体系的雏形。清代前中期,南疆主要有八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阿克苏、乌什、库车、喀纳沙尔,而南疆八城在地理上又分为西四城和东四城,这些城市都历史悠久,不同于北疆新建的伊犁九城和乌鲁木齐等城市。晚清以后,随着新疆建省,区域行政建置进行改革,军府制下的伯克制和札萨克制被废除,农奴制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日渐渗入等,推动了南疆城市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的自由流动,南疆城市得到较大发展,新疆城市发展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仍然在北疆,但南疆城市的数量开始超过北疆,并形成了以喀什、和阗为中心的南疆西南地区城市体系的雏形和以阿克苏为中心的南疆东北部地区城市体系的雏形。民国后,随着新疆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南疆城市人口和城市空间也都有所扩大和变化,尤其是南疆东北部地区城市的变化较为突出,但与中国东中部沿海沿江及铁路沿线省区相比,南疆城市的发展变化仍然较为缓慢,南疆城市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而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则是来自多个方面。以上相关问题,此前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①,本文就此进行初步的探析,以抛砖引玉。 一 南疆西南部地区主要城市人口与空间规模的变化 南疆西南部地区,主要指清代西四城为主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的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按:“和田”在古代称“于阗”,清初改称“和阗”,1959年改名“和田”。)此一地区的城市历史悠久,许多古老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经济、文化,故其城市为多民族的聚居区。南疆西南地域广阔,总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在清代,这里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城市数量也甚少,除个别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规模都非常小。晚清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南疆城市规模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与北疆地区城市规模的变化相比则显得落后,与国内东中部地区城市规模相比则十分微弱。 南疆西南部的城市,以喀什噶尔、莎车、和阗为主,巴楚、英吉沙、疏勒、于阗、伽师等城镇稍具规模,其余城镇的规模都普遍较小,多为农业城镇。 喀什噶尔,在清代是新疆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喀什噶尔位于戈壁中的绿洲上,戈壁中绿洲的可耕地数量是以其灌溉能力而定,虽然这块绿洲的水量不多,可耕面积并不大,但农业却较为发达,因而人口承载能力相对较大。除了农业较发达以外,喀什噶尔的商业贸易在南疆也最为发达。虽然喀什噶尔绿洲与别的绿洲之间尽是不毛荒原,对外交通极为不便,但其经济区位却十分重要,在近代以后是英印和沙俄商品进入南疆的重要口岸。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各国尤其是俄国十分重视喀什噶尔的商业贸易地位,他们相继在该城派驻领事,维护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尽管他们认为喀什噶尔对欧洲人来说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地方,且不讲其恶劣气候对他们来说极不适应,尤其是不少欧洲人感觉“一到那里便和整个文明世界隔绝”是一大问题,但他们也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俄国领事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对此有明确表述:“喀什噶尔在贸易上有着重要作用。这里已成为我国(俄国)与整个中国、土耳其斯坦之间的主要通商口。我国的商品先运到这里,然后再分别运往边疆的其它县城,特别是喀什噶尔以南各地。同时一些地方产品也主要是经过喀什噶尔运往俄国。由于这一原因,喀什噶尔住有相当数量的俄国商人。喀什噶尔还具有某种政治意义,因为在这里可以观察地方政权和居民与印度的关系;观察英国人在土耳其斯坦及与其相邻国家内的活动。自从我们在帕米尔建立了哨卡,喀什噶尔的意义更加增大了。抛开上述贸易上和政治上的意义,喀什噶尔就是个无足轻重的穷乡僻壤了。”[1]91同光年间的回乱,喀什噶尔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人口大为减少。清政府在平定阿古柏之乱后,喀什噶尔在此后的数十年间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人口也稳定地增长,到20世纪初年其城厢人口达到22487人,在南疆地区仅次于莎车—叶尔羌(城厢人口22550人),与当时新疆城厢人口最多的省会迪化城(城厢人口23097人)也相差无几[2]。喀什噶尔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会扩大城区面积,其中回城就在原有旧城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拓展,最终把统一新疆后新修的徕宁城纳入到城区范围内,到20世纪初回城城周达到12里7分,不仅远超南疆其他城市,也超过当时的省会迪化城(城周只有11里5分),城池面积达3.3平方公里[2]。进入民国以后,喀什噶尔仍然保持了在南疆的区域中心地位,其聚集力和辐射力均超过南疆其他城市,城市人口和城区空间规模都有所扩大,并且出现了向城墙外扩展的趋势。20世纪初期,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僧侣橘瑞超对喀什考察后认为:“喀什是新疆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约6万。其中回城居民大概有7000户。”[3]53橘瑞超对喀什人口的估计显然过高,但喀什噶尔确实是南疆最大的城市。其后,国人吴绍璘对喀什商业的繁荣也有所记载:“城中街衢交互,廛肆纠纷,楼房层列,全疆稀有。郊外绿树成阴,良田万顷,行人往来,车龙马水。”[4]152作为南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喀什噶尔的经济在民国以后逐渐发生早期现代化转型,开始出现商贸公司、工厂企业、邮政电信局、通商局、银行等近代企业、通讯和金融机构。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喀什噶尔的城市建成区较前有较大扩展,并开始向城墙外发展,如英俄两国的总领事馆、俄清银行支店、俄国邮政局等都建立在城门外;其城市商业主要集中在北大街、西大街、大寺前、布八栅等街道,“城内街市纵横,楼房层列,以北大街、西大街、大寺前、布八栅等处商务最盛”[4]152,“城内城外都非常繁华”[3]53。1931年,喀什回城形成了四个主要巴扎区(即商业街区):黄巴扎、帽子巴扎、老北街巴扎、吾斯唐布衣巴扎。1940年代,喀什城市人口增加到5万人,较清末增加了1倍。民国中后期,喀什的国际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城区内聚居了大批外国人。据统计,1949年,喀什外侨中,“苏联有146户、597人,巴基斯坦20户、36人,阿富汗4户、6人,印度10户、22人”[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