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撷英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工艺美术”在中国的五次误读

       杭间(《文艺研究》,2014.6.114~123)

       在全球重视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年代,专业界痛感“工艺美术”内涵的保守性和与传统手工艺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在社会大众表述层面理解的“庸俗化”,决定“遗弃”这个使用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名词。以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科目录调整中全面以“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为标志,二十余年来,设计专业界已经弃“工艺美术”概念而使用“设计艺术”。但是,近几年来人们发现,“工艺美术”并没有就此真的退出历史舞台。设计要回望传统,“工艺美术”仍然是绕不过去的大山。在教学和学术讨论的场合,不由自主为之“正名”的辨析还是不断发生。

       20世纪以来,有关“工艺美术”的误读有五次。1.“五四”运动前后弃“工艺”凸显“美术”而确立“美术工艺”;2.1949年以后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为标志的工艺美术国策及其相关教育观念的折衷和妥协;3.改革开放初期“实用经济美观”调和下对“工艺美术”的功利性利用;4.90年代开始的以“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的激进思潮;5.当代手工艺人通过品鉴和艺术市场的成功“重返”工艺美术。

       实际上,“工艺美术”的每一次名词使用所产生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正名”的问题,而是在百年中国社会发展中有关传统生活文化面对西方社会制度和科技发展背景下,试图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重建价值的过程。它与学界讨论的“现代性”相对应,是技术和艺术的“现代化”问题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典型呈现。表面看,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孕育产生的“美术工艺”似乎与西方现代设计的发端——德国包豪斯的产生同年,但实际上,它们既非齐头并进的关系,更不是线性的继承关系,但同时又有着耐人寻味的关联,是中国的设计和艺术先驱面对中国问题“误读”的结果。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在工业化的背景下,装饰艺术运动、构成主义、现代主义设计、流线型设计、高技派、生态设计等等欧美设计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个有着自身逻辑的发展过程。但中国作为所谓“工业后发国家”,设计在洋务运动以后的发展,其实并不在这个西方的逻辑线索上,然而我们又一直希望能纳入这个逻辑(20世纪50年代的“赶英超美”是这种心态的典型呈现)。因此,在特殊的“中西比对”的背景下,我们就面临一次又一次的“误读”。

       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

       刘金祥(《中国艺术报》2014.1.8.③)

       中国进入近现代后,社会生活结构和人们生存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西方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民居交汇后衍生出新的住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结构,这方面以清朝咸丰年间我国近代城市建筑发展中出现的里弄式民宅为显著标志。里弄式民宅尽管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其踪影,但最集中的城市当属上海。上海里弄式民宅建筑诞生于十九世纪初,其最初形态就是模仿西方联排式住宅的木板房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居民对安全需求的日趋强烈,容易失火的木板房屋被砖木立帖结构的石库门民宅所取代。这种里弄式民宅属于单体建筑,其平面结构虽然继承了中国北方的三合院、四合院特点,并兼具中国江南传统民居的优长,但在整体布局上运用了西方联排式建筑式样,所以,从外貌特征对其审视应是西洋建筑,从综合效能对其衡量应是中西联袂建筑;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这种石库门住宅在上海又出现新的升级版,即建筑材料由砖木混合改为单纯的石砖,同时在建筑体外立面上增添了阳台,安全系数和整体功能均得以提升。但里弄内部仍保持欧洲联排式条状住宅格调,门面装饰也赋予更浓郁的西洋化风格;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种石库门住宅再次演变出新式里弄住宅,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被放大,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被置于次要位置,谋求商业利益成为里弄建筑的第一要义。这一时期的里弄民宅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就是 1921 年 7 月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现上海兴业路 76 号石库门。这些建筑表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复杂的背景和特殊的渊源,那种认为建筑文化是政治和经济力量对应物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有其合理性,换言之,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化在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既冲突又交融的空间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