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是20世纪的同龄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是最早将油画介绍到中国的美术教育家之一,近代“洋画运动”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中国画新形式的探索者。过往对关良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水墨戏剧人物画,其油画或因创作年代较早、作品流传较少的缘故而尚未有深入涉及,较有代表性的如丁羲元、金冶等人的文章均侧重于对作品风格、趣味的分析①。本文试图从艺术史的角度,以关良在艺术生涯早期,也即20世纪20至40年代的西画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洋画运动”中的建树与地位。 一、“洋画运动”与“日本派” 所谓“洋画运动”,又称“西洋画运动”,一般是指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习和引进西方油画,并进而发展为本土化创造的美术运动②。1942年,画家陈抱一在其《洋画运动过程略记》中指出: 西洋画流入我国,年代已甚古远。惟我国画界之开始洋画运动,还不过是近今三十余年间的事情吧。而上海方面洋画运动的发端,也可说是中国洋画运动的开始。③ 稍晚,倪贻德在《关于西洋画上的诸问题》一文中写道: 中国之有西画,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民初前后,上海有少数画家,试作着临摹西洋画片的作品,这大概是我国西画的开始了。五四运动以后,和别种学术一样,西画的理论和技巧,渐渐被介绍到中国来,同时到欧洲去研究西画的也渐渐多起来了。到现在,国立和私立的艺术学校,都有西画系的设立。而专门西画的人才,也不能说少,西洋画展也常可在各大都市看到。西画可说已在我国占着确定的位置了。④ 以上两位的论说大体概括了近代中国“洋画”的发端与“洋画运动”的征象。一方面,在清末列强入侵的历史背景下,各种形态的西洋绘画通过商贸、传教等途径在上海等开埠城市涌现,“洋画”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形式逐渐被中国人所认识;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前后,赴日本与欧美留洋的画家陆续回国,开始在新兴的美术院校教授西洋绘画,并且通过报刊传媒与展览等途径传播、介绍西洋绘画,实践“洋画”创作,兴起了一场颇具启蒙色彩的“洋画运动”。上海,正是这一运动的发源地与中心城市。 20世纪之初,“由外籍画家及其学徒包括土山湾画馆出身的一批西画人才,构成了上海近代早期西画制作的队伍”⑤。但随着留洋画家陆续回国,他们逐渐代替了外籍画家及其中国学徒,成为西画创作与研究的核心力量,即“洋画运动”的实践主体。1913年,由乌始光、刘海粟、张聿光等人共同筹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成立。由于该校在创办伊始即提出“发展东方固有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的宗旨,且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聘请留洋画家教授课程,因此,上海美专的创办可以看作是“洋画运动”正式展开的起点⑥。其后数十年,留洋画家,以及那些既具有新学背景又关注艺术发展的知识分子,共同演绎了这场以传播、研究西画和探索西画本土化为内容的新艺术运动。 要强调的是,关良留日的学习经历,决定了其艺术上的“日本派”倾向。 所谓“日本派”,是一个与“欧洲派”相对的说法。中国美术留学生最初的目的地是欧美,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因其地缘优势及明治维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从而成为了中国留学生的新去向,名之“东洋”。倪贻德在1929年全国美展期间曾撰文指出:“最近我国的艺术界……无形中有所谓欧洲派与日本派的对峙。”⑦这里的“日本派”、“欧洲派”,即指留日画家与留欧画家所各自形成的活动群体。前者有陈抱一、丁衍庸、关良、朱屺瞻等,而后者则包括徐悲鸿、颜文樑、林风眠、庞薰琹、张充仁等。“法界南端的西门至打浦桥,日界北部的虹口至江湾路,形成了两派各自活动的地带”⑧。而在画家群体的背后,则存在着艺术观念与方法上的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乌始光、汪亚尘、陈抱一、俞寄凡等留日画家,在赴日留学之前就是上海美专的西画教师。1915年,他们发起组织了志在研究西画技法的“东方画会”,以学术研究的氛围改变了之前洋画画馆的手工作坊特点,将对“洋画”的学习由技术层面引向艺术层面,可以说,他们是开启“洋画运动”先端的一批画家。之后他们又先后赴日本留学深造,并大多于1920年前后回国,成为当时实践与传播西洋画的中坚力量。反观留欧画家,特别是日后在“洋画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那些留法画家,如庞薰琹、徐悲鸿、林风眠等,则大多是在1925年前后才回国。从这个角度看,留日画家对上海“洋画运动”的开拓与引导作用要先于留欧画家。学者刘晓路也曾指出:“中国人去欧美留学虽然早于去日本,但大规模留学却是在1919年勤工俭学运动以后,晚于日本二十四年,而且在早期总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如日本。”⑨ 二、印象主义与现代派的洗礼 1917年,关良随其兄长赴日留学,经画家许敦谷介绍,进入日本川端画学校正式学习绘画⑩,不久后又转学东京“太平洋画会”(11)。在关良到达之前,陈抱一、汪亚尘、俞寄凡、江新(江小鹣)、许敦谷、胡根天等已先期抵达东京,川端画学校和东京美术学校是这些中国学生的主要目的地。“两校的油画专业均由藤岛武二主持,具有连贯性”(12)。而关良就读的东京“太平洋画会”则是在近代日本画坛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西画团体,关良的老师中村不折是这里的中坚人物。关于这位日本老师,关良回忆道: 我的老师中村不折,还有在川端研究所里的老师藤岛武二等人,他们都是继黑田清辉之后的日本老一辈写实主义的奠基人。老师一方面要求我们打好扎实的素描基本功,另一方面也不为纯学院派的传统“摹拟说”所束缚和禁锢。在他们的指导下,“写实基础”已溶汇了印象主义革命的因素在内。因此在这时已无形中引起和培养了我对印象主义以及各个流派的兴趣和探索。(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