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42;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4)08-0242-09 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一书招致了很多批评的声音。他关于消极教育的主题,或者正如他所定义的“有节制的自由”①的观点,被指责为并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尊心,而是把自己放在了具有智慧和策略的老师的位置,是变相的越权操控。②他提出的应限制孩子想象力(孩子不能得到他所要求的全部)的建议被广泛认为妨碍了培养孩子天生好奇心这一最珍贵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他关于“理想童年”的观点也遭到了批判,因为它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要。在卢梭为孩子的成长假定的理想环境③中,关心、表扬和认可正是为实现“理想童年”所作出的一些牺牲。此外,他关于妇女的观点也被认为是有辱人格、极端无理并带有性别歧视的。④ 虽然关于卢梭的作品存在无数批评的声音,但是《爱弥儿》却关注了教育中存在的棘手问题:怎样教育孩子而不致使他们异化。卢梭将这个问题与异化导致的更严重的问题即在现代社会秩序中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相联系。卢梭的观点预测了当代基于美德的伦理学和义务论伦理学之间的争论。 本文旨在:(1)描述卢梭对产生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特别是道德领域的异化问题的诊断;(2)评价他对异化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这些基于美好生活设想的解决方案是不能被接受的。我同样认为,这一美好生活的设想虽然使一种形式的异化消失了,但另一种形式的异化却随之而来了。 本文首先追溯异化概念的演变,接着区分有意识异化和无意识异化两种异化之间的差异。我认为,即使卢梭成功地提供了治愈有意识异化的方法,但也使这种治愈方法本身衍生出了无意识异化。 一、异化的概况 1.并化:简要的历史回顾 在现当代,“异化”一词是在贬义意义上使用的。当一个人的行为和他的需要相悖时,当一个人没有按他的真正本性生活时,当一个人的生活缺乏感觉和意义时,我们就说他异化了。但是,最初“异化”这个词却是褒义的。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用这个词来描述当一个人提升自我至对神灵沉思时所达到的崇高精神状态和忘我境界。通过直面神灵,一个人就超越了自身并与神灵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自我超脱。⑤这样,自我异化就得到了完全补偿。 “异化”这个词的贬义首先被马克思所使用(他从黑格尔“entfremdung”这个词借鉴而来)。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主义创造的社会经济秩序导致人的异化,而共产主义却提供了逃脱这种异化存在的机会。换言之,资本主义阻止人实现其潜力,致使他与其原来的本性相异化。用埃尔斯特的话说就是,“对于马克思而言,自我实现被定义为个人力量和能力的充分自由的实现和外化”⑥。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工业社会中,行为主体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确,最深层次的异化莫过于一个人没有意识到其自身的异化。但是,在马克思使用这个术语来描述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人扭曲的生存状态之前,卢梭在《爱弥儿》中已经对异化这一现象进行了很多思考。 2.无意识异化和有意识异化 尽管对异化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在概念上却有相关性,这就是,异化意味着自我分裂。这一分裂或是无意识的或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分裂可能以两种形式存在。第一种,当一个人沉浸在短暂的智力沉思中(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或者只是白日做梦时,无意识分裂就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实际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因此与他的时空存在方式相异化。第二种,当一个人既没有遭遇对立动机间的冲突,也没有对他过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不满时,无意识分裂也会出现。尽管如此,这种异化却是真实的。当一个人在追求某种与他的本性和潜力相悖的生活方式时,我们就称之为无意识异化(马克思)。据称,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与他原本或者应该过的生活方式相异化。⑦ 当一个人的动机集合充满相互冲突和无法调和的欲望时,分裂就是有意识的。一些欲望在实现过程中受到阻碍,结果导致了异化。卢梭首要关注的就是这后一种异化——涉及有意识分裂的异化。卢梭试图给予诊断和治疗的,也正是这种异化。 二、卢梭对“有意识异化”的诊断及治愈方案 1.有意识异化及其成因 一个人如果不能与他的欲望和需求和谐相处时,就会产生有意识异化。卢梭将欲望体系中的矛盾成因归结为两种:外因和价值取向原因。 因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所引发的失望、沮丧感是引起异化的外因。而欲望的无法满足则归因于外部因素造成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这种形式的异化是由一个人的欲望和他自身能力的落差引起的。卢梭提出导致此种异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于一个人只与物理世界打交道,也可称为对象异化;二是在于与其他有意志的生物——人类不和谐的交往,我们称之为意志异化。 让我们通过下面这段文字来捕捉卢梭关于对象异化意义的理解:“那么,人的聪明智慧或真正的幸福道路在哪里呢?正确说来,它不在于减少我们的欲望,因为,如果我们的欲望少于我们的能力,则我们的能力就有一部分闲着不能运用,我们就不能完全享受我们的存在;它也不在于扩大我们的能力,因为,如果我们的欲望也同样按照更大的比例增加的话,那我们只会更加痛苦;因此,问题在于减少那些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在于使能力和意志两者之间得到充分的平衡。所以,只有在一切力量都得到运用的时候,心灵才能保持宁静,人的生活才能纳入条理。”⑧ 这里,卢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类困境,即一个人的欲望和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的落差,这也通常被视为人的异化和痛苦的主要原因。卢梭就解决这种困境提出了两个互补的解决方案。第一个解决方案就是遏制二者之间的落差。当困境没有被过分夸大(也就是,落差不是很大),并且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处境的必然性时,就可以采用这种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在不牺牲自己幸福的条件下主动调节。卢梭称“人只有在认为事态本可以朝另一方向发展时,才会奋起反抗……人在天性上可以安心地忍受物品的缺乏……”⑨然而,卢梭也承认靠自然能力来适应“物品的缺乏”是有局限性的。他提醒道,一个人的欲望和他实现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差距可能过大。他确定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想象力。当想象力被唤醒,想象力就超过了其他人类的能力。想象力错误地“给我们展现了可能达到的境界”,进而“使我们有满足欲望的希望,从而使我们的欲望更为滋长”。⑩按照卢梭的说法,想象力这一行为的害处就是会以有意识异化的形式使我们变得更加痛苦。卢梭认为应该限制想象力。“真实的世界是有界限的,想象的世界则没有止境;我们既不能扩大一个世界,就必须限制另一个世界;因为,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差别,才产生了使我们感到不幸福的种种痛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