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6-0021-06 20世纪中叶以来,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裹挟之下,消费主义已经在国内广为扩散。对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立论,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消费主义具有促进经济发展之功效,是利大于弊的;也有的认为,消费主义鼓励人们过度消费,扭曲了人性,既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也有害于环境,是弊大于利的。究竟应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认为,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揭示出资本逻辑与消费主义的本质关联,才能从根基上破解这一理论难题。 一、资本逻辑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揭示和把握资本逻辑,首先要对资本及其本质进行批判性的澄清和划界。从词源学意义上看,“资本”(capital)源于拉丁文词caput,具有“脑袋”、“头目”、“基础”和“首都”等意思。在中世纪的拉丁文中,“资本”这个词用来指涉牛或其他家畜,因为那时家畜被视为额外财富的来源,被看作实现价值增值的存在物。由于家畜圈养的成本低廉、便于计数,能够自如活动而易从危险地方转移开,更重要的是家畜能够把价值较低的物质转化成一批价值较高的产品(如牛奶、皮格、羊毛、肉等)且可以繁殖。因此,当人们用“资本”这个词指称牛或家畜时,“资本”一词开始便具有了两重基本的潜在含义——表示资产(家畜)的物质存在和它们实现价值增值的潜能。[1](P28-29) 追求价值增值,是“资本”与生俱来的特性。国民经济学的资本观正是这一遗传基因的现代版,其认为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是一种实体性的生产要素,所以资本不过是“各种资本品的总存量”,而“资本品是为生产上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2](P356)。然而,这种把资本简单地等同于实体性的生产要素的做法,遮蔽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抹杀了资本的剥削性质,也消解了资本的历史性维度,从而构成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针对国民经济学关于“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的观点,马克思从人之社会关系存在的本体论层面,深刻指证了资本的关系本质和剥削性质。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3](P346)所以,“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4](P877-878)。“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5](P577),而是属于一定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在此,马克思揭示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的阶级性质。 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载体,具有怎样的运行机制呢?马克思认为,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仅包含着雇佣劳动与资本的阶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运动,它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生产价值、实现价值和增殖,从而得以不断维持和巩固自我的存在规定。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5](P292)。对于资本运动的总循环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并用公式G—W…P…W′—G′予以清楚地表述。在资本总循环过程中,既有流通领域,又有生产领域,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式不断循环,从而达到生产资本、实现资本和扩大资本的目的。若不能完成购买阶段,生产无法进行,就不能进行剩余价值生产;若不能实现售卖阶段,使用价值不能转化为价值,价值就无法实现。易言之,资本运动的任何一个环节若有不畅,就会阻塞资本的运行通道,从而损害到资本的增殖目的。资本运动的总过程就是在增殖目的牵引下的资本流通、资本生产和资本不停循环的过程。因此,概括地讲,所谓资本逻辑,就是指在资本的增殖本质强制下展开的“G—W—G′……”的不断循环运动过程,是资本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永无满足地追逐利润以实现自我增值的存在逻辑。在资本逻辑的运行中,无度的资本增殖是其至上目的,通过不择手段攫取剩余价值是其不二法门,自我利己中心主义是其价值坐标,无限贪婪的增殖野心是其不灭的心理样式。 由此可见,资本逻辑首先就是一种以追求增值为目标的“增值逻辑”。由于通过榨取工人而生产出的使用价值(即商品),如果不能卖出去变成价值,所榨取的剩余价值就无法兑现,它就无法实现增值。对此,马克思曾形象而深刻地予以揭示:“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4](P269)所以,资本的运行逻辑是围绕着如何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并使之兑现而展开的,它以活劳动为自身的生命源泉,以外在的自然和死劳动为自身的生存条件,以将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为其生存的首要目标。质言之,追求能够兑现的剩余价值是资本逻辑的绝对动因,实现自我增殖是资本的至上目的,资本逻辑的本质是增值逻辑。 其次,资本逻辑又是一种以抽象性为表现特征的“抽象逻辑”。事实上,资本逻辑就是围绕交换价值而展开的运行逻辑。它把一切存在物都抽象为交换价值,并以此作为万物存在的唯一合法性根据,从而集中地体现出其抽象性,即资本似一道“普照的光”,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又如一种特殊的“以太”,决定着事物呈现的面貌和存在的比重。对于资本逻辑的这种抽象性质,马克思曾予以深刻指认:资本“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一句话,“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3](P275)所以,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的“酸”,溶解了异质性的他者,消解了存在的差异性和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