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一年级了,在学校表现很好,外人都夸他很懂事,可是面对我的时候,却表现得很任性。就说吃饭这事儿吧,有时他一看饭菜不合口,就不吃了。开始我很心疼他,觉得上了半天课不吃饭怎么行,就赶紧重新给他做。后来,我觉得这样太没规矩,就逼他吃。我俩常为吃饭的事吵。现在我发现,不仅吃饭,在其他的很多事情上,他都比较任性,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方面想得到父母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我们面对孩子时规则不一致,同样的一件事,在父母高兴时就被允许,不高兴时就被禁止;或者孩子哭闹后就被允许,好好诉说时就被禁止;再或者在这个人那里被禁止,在那个人那里又被允许,都会造成孩子的内心冲突,会让孩子从中习得用任性达成其目的的方法。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意见不一致,产生矛盾和冲突是非常正常的,处理时应该切忌“你输我赢、你胜我败”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因为亲子关系里只要有一方输了,另一方也不会是胜利者。 任何一个矛盾,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除了“你输我赢,你赢我输”,还有很多种方案是可以双方共赢的。放下权力争斗,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进了解和感情,也会让孩子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如果孩子一说不好吃,妈妈就重做,劳累辛苦倒在其次,这会让孩子习得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若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硬逼孩子吃下,妈妈看起来暂时是胜利了,但会让孩子的内心积累很多愤怒,也许会在今后找碴儿发泄;或者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不重要,日后习惯于压抑自己,不再表达。 建议你可以试试第三种方法: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已经知道你现在不想吃些菜。不过妈妈做这顿饭花了很多心思,也很累了,既然已经做了,你就这样吃吧,下顿我会做你想吃的饭菜。如果孩子一时转不过弯,执意不吃,你可以随他去吧,一顿饭不吃,没什么大不了的。此时,你要忍住内心既心疼又恼火的冲动,既不要重做,更不要逼他吃,只要温和地坚持你的决定就可以了,别忘了下顿做他喜欢的饭菜。 这样一来,既顾及到孩子的感受,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又为孩子建立了规矩,让他知道妈妈在意他的感受,但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建立的。 无论和孩子之间有了什么问题,都可以邀请孩子参加进来,提供意见,协商解决。这会让孩子有参与感,有积极性,而不会感到自己总是被动无奈地做事,产生消极抵抗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