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孩子会不会成为溺爱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家教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4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的孩子今年刚上小学,各方面还不错,就是有些任性。不满足她的要求,她就哭闹,会软硬兼施纠缠家长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我有一个困惑:许多教育书上都说父母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这样做,会不会成为溺爱式的教育?我的孩子会不会更任性?

      石邦俊:溺爱和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溺爱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是指接受孩子的情绪、个性,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孩,她拥有许多芭比娃娃,可走进商场,她还会让家长再买一个。家长平和地告诉孩子,家里已经有许多,不能再买了。她开始哭泣,并口口声声地说妈妈爸爸不爱她。家长生气地说不买就是不买,可孩子并不买账,依然带着哭腔央求说就买一个小的,以后不再要芭比娃娃了。无奈的家长从内心里开始可怜或同情孩子,动了恻隐之心,说就买一个小的,你做到了,我们去吃皮萨。

      在这个故事中,家长的系列做法就是溺爱教育方式的一种。家长拒绝了孩子的要求,的确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或恳求,就降低了标准,还给一个不恰当的奖励。

      溺爱教育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孩子感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随心所欲。作息、玩耍学习都没有规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能得到满足。用哭闹之类的方式任性霸道地要挟家长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做法恰恰相反。当家长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允许孩子因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有情绪,允许她哭泣,接受她因为被拒绝而说出不中听的语言,甚至失去理智的行为,等待她平息或转移她的注意力,但坚持不再买芭比娃娃的原则。

      家长无条件接纳孩子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或有不良行为出现时,家长用温和的方式告诉孩子应该遵守的规则或要求,孩子表示不同意或反抗而有了哭泣、发脾气等消极情绪,家长允许他宣泄,并等他平静后倾听其感受,再用温和的方式强调规则,而不是采取降低标准的方式来妥协,孩子就会越来越遵守规则,成为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

      0岁~12岁是孩子性格、人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父母能做到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情绪,有清晰的家庭规则,对孩子采取:停止批评——思考问题——积极解决的温和而坚定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不是溺爱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