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初高中生活,如今我已是一名北京大学的大二生。再回首青春期,我深有感触:青春年少时,那颗心真的是最脆弱最敏感的。或许每个人都有与青春相关的青涩回忆。希望我的小故事,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弟弟妹妹会有所帮助。 攀比的疼痛 我的青春期和很多孩子一样,充斥着“攀比”的魔咒。 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小学五年级的一天,同桌指着我脚上穿了两年的“双星”运动鞋,一脸诧异地用嘲笑的口气说:“啊哈哈,你怎么还穿双星的鞋啊!那么破,土死了!”我一下子没回过神来,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鞋子,再看了看他脚上那双帅气的黑色耐克跑鞋,心顿时揪成了一团。第一次,我知道了鞋子这种东西,还有按牌子分好坏的说法,而且穿便宜牌子的鞋子,会被人瞧不起。 不服输的我扬着头,一脸不屑一顾,傲气地顶了那个男孩一句:“双星怎么了,我穿着觉得很舒服啊!”但我小小的自尊心被戳了一个洞,怪疼的。 从那天起,和父母逛商场时,我开始忍不住偷偷去看那家画着大对勾的店,那家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带我进去的店。但我什么也没有说过,也没有告诉他们,更没有要求他们给我买一双这样的鞋。因为看过价签后,我心里清楚地知道,我家买不起那样的鞋。 那时的我,是一个和父母到处租房子住、连最便宜的芭比娃娃都买不起的人啊!而我的同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富帅”了。 我很清楚,我家和他家不一样。 上了初中,我买到了第一双“名牌”鞋子:一双Kappa的板鞋。 300多元,和耐克、阿迪达斯等鞋比起来要便宜很多,但当妈妈去付款时,我还是欣喜若狂,心里有个小小的声音在说:“瞧,我现在不穿双星了,没有人会指着我的鞋子嘲笑我了!”可是,我还没来得及高兴太久,就从同学们身上、口中知道了,Kappa算啥啊! 升入中学,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攀比”。 因为每天上学都要穿校服,只有鞋子学校不会统一要求,所以唯一可以看出一个人“身价”的,就是脚上那双鞋。 那是我们躁动敏感的青春期,每个人都在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张扬自己的个性,所以每个人都努力地在鞋子上下工夫。越是昂贵、艳丽的鞋子越高调,要是再来个海外限量版什么的,那真是比脚下踩着风火轮还要威风。 看看就知道了,年级里那些“有名”的男孩女孩,那些吸引所有人注意的姑娘小子,那些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白富美”和“高富帅”,哪个不是穿着色彩张扬的名牌鞋子?好像根据鞋,就可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决定着你的圈子、你的交友层次,决定你是“潮人”,还是“土包子”。 那时,我知道家里条件比以前改善了许多,但依然不宽裕。可我忍不住,觊觎那些“显身价”的鞋子。我也想像那些姑娘小子一样,穿着一双名牌鞋招摇过市,吸引“懂行”人的目光。至少,不要显得寒酸,不要被人瞧不起。但是我也很清楚,一双那样的鞋子,最便宜的也得好几百,动辄一千,还有更贵更贵的。不要说爸妈会不会同意了,就是我自己想想都感觉牙疼胃疼心肝疼,舍不得啊! 但是,我真的很想要一双,很想。 第一双名牌鞋 初二那年春节,我以即将升初三,为了准备体育中考练习跑步为由,拉着妈妈走进了阿迪达斯的店铺,在琳琅满目的鞋子面前看来看去,想挑一双合适的。表面上我假装淡定,其实心里紧张极了,像一个坐在奢侈西餐店里的穷光蛋一样拘谨,生怕被人识破。拿起一双看起来还比较普通的鞋子,我瞄了一眼价钱,嚯,700多。怕被身边的售货员鄙视,还装模作样左右看看,再小心翼翼地放回去;再拿起一双,咳咳,800多,再放回去;再拿起一双,600多,也没便宜多少…… 老妈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看了看这些鞋的价钱,坦率地跟我说:“闺女,这都太贵了,不就是一双鞋吗,至于吗?咱去别家看看吧。”我知道妈妈说的都是实话,但我不死心,说:“再看看吧。” 终于找着一双600以下的,我舒了一口气,好像看见了一线希望。热情的店员帮我拿来了适合的尺码。我试了又试,走了又走,不停说“挺好的”,可老妈左看右看,就是不表态,半天后才对店员笑眯眯地说:“我们再看看吧。” 我一听,心里就泄气了,但还是乖乖脱下了那双鞋,依依不舍出了店面。我知道,500多的价位,还是很贵。妈妈舍不得,我也舍不得。可是转来转去,我总想着那双鞋,心不在焉,别的鞋子怎么也看不上。咬了咬牙,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我就想要那双,虽然贵,但是我跑步穿,穿多点、穿久点,肯定不会浪费。”我看得到妈妈眼中的为难,但是妈妈叹了口气,回去给我买了那双鞋,我的第一双阿迪达斯。 提着鞋子,虽然有些心疼花掉的钱,但我还是开心极了。现在说来,都觉得可笑呢,穿着那双鞋子去学校,好像真的感觉到它帮我涨了身价似的,说话底气都足了,似乎一下子我就跻身学校的“潮男潮女”之列了。 走出攀比,找回真正的自己 上高中时,家里条件好起来,我的鞋子也多了起来,慢慢把这些看得没那么重了。可是心里还带着点攀比的“劣习”。忍不住去看身边人的穿着打扮,还有脚上的鞋子。 但是我很快发现,就在我所处的实验班里,那些真正优秀、有理想有抱负的同学们,并不以“牌子”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