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如何管理孩子呢?“不可不管,不可全管,只管真正需要管的地方”。这样管理出来的孩子:管得住,放得开,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控制程度,在需要控制自己的时候能牢牢管住自己,在不需要控制时,则能放松自己。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节日。我和妻舅两家带着三个孩子到公园玩耍。三个孩子如脱离鸟笼的小鸟,在公园里尽情地追逐着、嬉闹着……妻舅不放心,生怕孩子们不小心磕着、碰着,或者在地上捡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孩子们跑到哪,妻舅就紧紧跟到哪,一路不停地喊着: “小心点儿,离水池远点儿,会掉到水池里的……” “不要捡地上的棍子,上面有很多很多细菌的……” “还不快从坡上下来,摔下来怎么办……” 看着妻舅那副紧张样,我开起了妻舅的玩笑:“在家里,你也总是这么管孩子的?” 妻舅说:“当然了,孩子现在正是养成各种好习惯的关键期,总不可能什么都由着她吧?” 我说:“当然不可能什么都由着孩子,一些重要的好习惯确实需要培养,但是如果管得太细太碎,会把孩子的天性过早地管没了。” 我接着说:“你知道吗?上个星期,我跟报社的十多位同事一起到北海旅游,在玩耍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这些同事在工作中都能很好地要求自己,但是在旅游过程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有些同事,在旅游的过程中很放得开,玩得很疯,能够很好地放松自己。这种人——松紧有度,懂得该紧张的时候就紧张,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我们称之为‘弹性人’。还有些同事,就放不开,即使在旅游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也显得比较拘谨、严肃、不苟言笑,跟在工作中没什么区别。”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其实这跟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放不开的同事很可能在小时候被管得过多,以致于压抑了自己的天性,不懂得放松了……” 那么,到底如何管理孩子呢?“不可不管,不可全管,只管真正需要管的地方”。这样管理出来的孩子:管得住,放得开,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控制程度,在需要控制自己的时候能牢牢管住自己,在不需要控制时,则能放松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会学习,也会玩的儿童,他们有很强的灵活性。 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埃里克·伯恩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一种名叫“交互作用分析(TA)”的治疗理论,这个理论学派认为,自我有三副面孔: 儿童我——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我”。率真而富有创造性,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常常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 成人我——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父母我——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于如下的意见:“你知道这是规则,规则必须遵守。”或者相反,过于操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保护子女和帮助他人的需要,出于“我这是为你好……”的心理,常常介入别人的生活,替别人做决定。 过分理性的人就属于“成人我”或“父母我”过分发展,从而抑制了“儿童我”的存在。很多心理障碍,比如强迫型人格障碍,就属于过分地发展了“成人我”与“父母我”,以至于他的生活没有任何活力,我们甚至感受不到他的情绪变化,从而出现心理异常。真正的心理健康,就是这三种自我在一个人身上和谐地相处。既保留有童心,哭也有时,笑也有时,又有现实感和责任感。 过分理性的人所要做的就是——还“儿童我”一个应有的位置。从而释放循规蹈矩的成人生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趣味,满足自我各方面的需求,让你过上一种张弛有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