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是党领导的为党做青年群众工作的组织,肩负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神圣使命,素有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共青团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青年的深刻变化,在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中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探寻新的组织职能和价值空间,勤于作为,善于作为,动员广大青年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一、社会职能是共青团政治和准行政职能的拓展延伸 把握共青团的组织定位、历史方位和工作职能,是思考和谋划新时期共青团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等重要问题的基本前提。共青团的组织定位是由共青团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特定关系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共青团是把党和青年群众联系起来的桥梁纽带,肩负着联系青年群众、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和“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党的青年群众观,决定了共青团组织在党、团和青年三者密切关系中的定位,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和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变的。 组织定位决定组织属性。共青团组织既是政治组织又是群众组织,既是党的教育和动员工具,是政党的青年外围组织,又是广大青年组织起来自主活动的群众团体,是广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统一,相辅相成。共青团为党履行“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职责,受政府委托承担一部分政府青年工作部门的准行政功能,这种政治价值往往是通过发挥群体组织的社会属性优势来实现的,而把青年组织起来的社会价值,往往又是借助一定的政治动员力量和政治属性优势,依托行政体制、机制和行政资源优势来实现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共青团组织也不例外,尽管共青团组织定位和属性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其具体职能、工作重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必须根据党政工作中心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以调整。改革开放前,共青团坚守着加强青年教育引导、在青年中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的传统职能;改革开放后,共青团在传统政治职能的基础上强化了服务职能,在服务经济发展中不断拓宽工作领域,进行了诸如组织青年突击队、培养青年岗位能手、开展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探索,在经济建设、社会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共青团紧跟党走,与时俱进,在各项建设中延伸了工作手臂,拓展了职能空间。 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社会建设的思考和实践。从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社会建设和管理列入“五个统筹”开始,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社会建设已经提升到全面系统的战略高度。2013年10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以政府自上而下与社会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取代由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社会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既要发挥政府服务、管理社会的作用,也要发挥社会组织、社区自治和公民参与的作用。这意味着政府将把不该自己包办的或者不能很好解决的事情交由社会力量承担,把本来不是自己的权力让渡给社会的各种自治组织和法人实体。这是共青团把政治职能和准行政职能进一步向社会职能延伸扩张的重大背景和历史机遇。青年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共青团是在全国拥有团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基层覆盖面最广的青年群众组织,在中国青年中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其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党、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网络,是共青团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是共青团为党和政府分担政治任务和准行政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共青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新的重大价值空间。 进一步拓展社会职能,在社会治理体系中谋求作为,也是共青团适应组织生态变化、提升组织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共青团有九十多年历史,伴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当今这样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共青团的组织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社会利益主体不断分化和多元,新时期青年的思想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呈现群体分化、利益整合和再组织的趋势,青年群体特征日益复杂多样,社会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特点越来越明显,这是共青团创新工作最直接的逻辑起点和现实依据。第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把更多社会职能和资源交给社会组织,不再以行政手段直接掌握和配置资源。青年将更多地在市场中获取所需资源,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资源的供给体系中,共青团组织资源对团员青年的动员和约束力相应减弱。第三,青年跨地域、跨行业流动活跃频繁,新兴青年群体大量涌现,很多青年聚集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面对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网络环境和新媒体带来的深刻影响,共青团传统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空间创新相对滞后,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构成的整体格局中组织活力弱化,与各类组织尚未建立协调有序的稳定关系。面对新青年、新组织、新媒体、新挑战、新特点、新问题和新机遇,共青团工作必须置于变革的时代坐标中,把握青年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拓展和强化社会职能,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中巩固自身地位,进一步增强组织生命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