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4-0148-06 明中后期,随着王朝政治的日益浑沌不堪、财政的渐趋困窘、救荒机制的日趋僵化,政府应对灾害危机的能力逐渐下降。这种能力的下降,生动体现在一次次灾害危机应对的案例中。考虑到灾害的代表性和材料利用的可行性,本文选取了两个案例,一为正德十一年(1516)湖广水灾,一为万历二十一年(1593)河南水灾,通过对两次同类性质灾害政府应对的比较①,管中窥豹,分析明政府灾害危机应对能力下降的趋势,以此探求明中后期王朝实力衰落的历史轨迹。为叙述方便,兹将两次水灾分别简称“正德水灾”和“万历水灾”。 一、两次水灾政府应对措施的基本比较 1.两次水灾灾况之比较 据时任湖广巡抚秦金《救荒奏疏》描述,正德水灾波及湖广布政司所辖十四府四州中的十府二州,分别是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德安府、荆州府、岳州府、襄阳府、宝庆府、辰州府、常德府、沔阳州、靖州等十府二州,波及范围广,损失严重,在明代湖广灾害史上是空前的。从湖广景陵县等地水灾之惨状也可见一斑: ……沔阳州并所属景陵县及荆州左卫、沔武等卫所地方,边临川、汉二江、洞庭等湖,势俱低下……今岁五月以来,淫水不止,山河冲激,江汉泛溢,下地深及数丈,旷衍之处,俱成大湖。八月将终,未见消退,居民人口孳产漂流浸没。有一户全没者,有一门半存者。巢居舟游,数月未已。验其灾数,重者奚止十分,轻者亦有八九。[1](卷1,P104) 据杨东明《饥民图说疏》描述,万历水灾涉及河南布政司八府一州中的开封、归德、河南、彰德、卫辉、怀庆、汝州等六府一州,波及范围也非常广,且灾后饥荒之严重世所罕见: 粤惟去年五月,二麦已见垂成,忽经大雨数旬,平地水深三尺,麦禾既已朽烂,秋苗亦复残伤,且河决堤溃,冲舍漂庐,沃野变为江湖,陆地通行舟楫。水天无际,雨树含愁,民乃既无充腹之资,又鲜安身之地。于是扶老携幼,东走西奔,饥饿不前,流离万状。夫妻不能相顾,割爱离分;母子不能两全,绝裾抛弃。老羸方行而辄仆,顷刻身亡;弱婴在抱而忽遗,伶仃待毙。跋涉千里,苦旅舍之难容;匍匐归来,叹故园之无倚。投河者,葬身鱼.腹;自缢者,弃命园林。[2](卷76,P527-528) 由秦金《救荒奏疏》、杨东明《饥民图说疏》记载可知,两次水灾灾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两次水灾波及范围都相当广,都波及本省三分之二以上府州。正德水灾,有十府二州受灾,受灾面积占湖广十四府四州的三分之二以上;万历水灾,有六府一州受灾,受灾面积占河南八府一州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尽管古代缺乏精确的检测手段,很难准确地计算出实际受灾面积占全省面积的比例,但基本情况是可以推定的。二是灾害带来的损失也都非常严重,河决堤溃、禾稼朽烂、庐舍冲毁,百姓难以为生。但相比较而言,万历水灾灾情之重要超过正德水灾。 2.两次水灾应对之比较 明代中后期,救灾机制建设趋于完善,从急赈、报灾、勘灾,到赈济、抚恤,基本形成一套较为严格的救灾程序。无论是正德水灾的应对还是万历水灾的应对,大体上都是按照上述程序来进行的,应对举措有相同也有不同。 其一,临灾急赈,正德水灾迅速有力,万历水灾迟缓不力。正德水灾发生后,在巡抚秦金的领导下,由布政司、按察司派遣各道守巡、管粮、抚民等官“亲诣被灾州县,查勘极贫军民受害之家,量给仓粮赈济安插”[1](卷1,P105)。“量给仓粮赈济安插”说明当时已有急赈举措。能够组织急赈,一方面说明地方官对救灾的高度重视、组织有力,另一方面说明尚有办法和渠道获得救灾钱粮。在吴廷举受命总理湖广赈务之前,巡抚秦金组织和领导了湖广的急赈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灾情的恶化与蔓延,罕有大面积严重饥荒。而万历二十一年五月河南大水灾发生后,由于巡抚频更,早期急赈工作组织领导不力,灾情恶化遂至不可收拾,最终酿成万历二十一年冬至次年春的大面积饥荒,人食人惨状到处发生。检索明清部分河南方志即可看出这一现象。如扶沟县,“二十一年夏五月,大雨,麦尽腐。秋大水,人相食”[3](卷12)。郏县,“万历二十二年,大饥,人相食”[4](卷10)。淮阳县,“(二十二年)是春,大饥,民食草根、树皮几尽,僵尸相望,同类相食,流民弃子女”[5](卷10)。汝阳县,“(二十一年)是冬大饥,器资、牲畜、树皮、草根俱尽。二十二年甲午春,人相食(癸巳九月至明年四月,剐壕尸、堀冢墓、啖生人,父子兄弟、夫妇互为俎,贾人肉于市)”[6](卷5)。新蔡县,“万历二十二年,大荒,人将相食,死者枕籍道路,四城门朝暮间舁尸出者数家”[7](卷10)。上蔡县,“万历二十二年甲午春,人相食,有司以蔬闻,发帑金遣官赈济(始食树皮,继食道殖,已而父子、兄弟、夫妇相食,遂有以人肉市者)”[8](卷12)。诸如此类的记载不绝于史。此次水灾由于急赈不力,后虽有皇室的捐赈和钟化民的全面救灾,但已属亡羊补牢之举。 其二,两次水灾的报勘均符合程序,正德水灾报勘较及时规范。正德水灾发生后,巡抚秦金即下发《为乞怜地方水灾民患事》,要求各府、州、县、卫所积极进行灾伤初勘工作:“一面分投差人赍文前去被水各府州县卫所,守催委官上紧查勘,从实造报;一面用心体察某州县边临江湖,灾伤实有几分;某州县间或低洼,略有几分;务在较量高下,定拟分数,类造文册,通行缴报,听巡按御史核实,具奏施行。”[1](卷1,P104)初勘结果即是秦金《救荒奏疏》中对正德水灾灾情的描述。有了初勘结果后,经巡按御史核实,由巡抚上奏朝廷,也即今天我们看到的秦金的《救荒奏疏》[1](卷1,P104-106)。朝廷接到秦金的报灾奏疏后,于正德十二年八月命湖广总理赈济事务副都御史吴廷举赴湖广组织赈灾。吴廷举赴任后,又组织湖广地方官进一步勘实灾伤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具体的赈济方案。这些方案具体体现在其《总理赈济副都御史吴廷举参酌议处事宜》中[1](卷1,P38-49)。应该说,正德水灾的勘灾程序是规范的、严谨的,是符合明代报灾、勘灾的程序和步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