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顾与展望

作 者:
冯刚 

作者简介:
冯刚,1968年出生,四川乐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社政司、思政司副司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兼任中国思想政治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等相关领域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承担并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多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有的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著作多部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历经恢复发展、加强改进和全面创新三个阶段,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明显的实践成效,形成了坚持正确导向、以人为本、理论创新、继承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和规律。今后,要从整体规划部署、完善内容体系、推进动力机制建设、强化质量标准、着力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六个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思考和系统建设。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9 期

字号: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5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升、实践不断丰富的历史时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科学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思路,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历经恢复发展、加强改进和全面创新三个阶段,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而且不断获得实践新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9)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在高校恢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新确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教育系统充分领会中央精神,准确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地位,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完善,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范围,增设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1979年5月,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经过认真调查,撰写《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成为这一阶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依据。1980年、1984年,教育部先后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不断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教学工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后继乏人的状况。1985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并成立全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统筹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辑及审定和其他组织工作。1987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措施。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恢复,并在改革中不断得到深化,在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改进阶段(1989-2002)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党中央对大学生的成长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分别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教育系统充分领会中央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整体规划大学德育体系,努力探索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情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在这一阶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后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1995年,国家教委制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充分体现了把高等学校德育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建设的思想。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强调把“两课”教学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这一时期,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基于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全面创新阶段(2002- )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实现新突破、达到新境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党深刻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新要求,并不断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1.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南。2005年1月,中央召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关键,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5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