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作 者:
徐辉 

作者简介:
徐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70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追求“真善美圣”的价值目标,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升生命的意义感;马克思主义主张认识和改造世界,强调主体能动性,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升人的自主性;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辩证法,主张发展地看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能够培养人们积极的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注重改造世界,强调社会实践,信仰马克思主义能够提高人正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术;马克思主义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强调从实际出发,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养成关注当下的理念。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4)06-0116-004

      在当代中国,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减少学生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迫切任务。当前,心理问题的大量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活节奏加快,各种思潮纷纷涌入等,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即信仰的缺失和危机。笔者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从多方面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追求“真善美圣”的价值目标,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升生命的意义感

      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人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提高;如果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换句话说,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必然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的《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一书,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生存无意义感,认为富裕社会的人必须为自己的生活发现意义和价值,否则将引发大量的心理问题。这种观点是深刻的,当前我们社会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至少部分地印证了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满足人们对生命意义感的追求,从而有效保证了人们的心理健康。

      马克思主义信仰之所以能够满足人们对生命意义感的追求,不仅在于它的科学属性,更在于它的价值属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特别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却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学说,而是带有强烈的价值追求的意向,追求“真善美圣”的价值目标,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种价值追求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强调关注他人和社会,由此给个体的生命赋予改造世界的意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摆脱对自我的执着,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感。

      马克思主义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立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圣”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真”的价值,它用科学的方法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善的,它以“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宗旨,以人类的真正解放为目标,这是最大的善;马克思主义是美的,它把美建立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的,它肯定大自然的美,主张劳动创造美,褒扬高尚的人格之美;马克思主义是神圣的,其神圣性包含在共产主义理想中,也包含在追求理想的自我牺牲精神中。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具神圣性。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伟大而崇高的事业,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人生是充满意义的。

      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意义,把追求整个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使命,摆脱了对个人的过分关注。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之一。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问题有深入研究,认为过度自卑是心理问题的根源,而真正能够摆脱自卑的方法是关心他人和社会,即具有“社会兴趣”。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也表明,心理不健康者往往沉湎于自我的情绪和感受中,忽视了对他人和社会需要的体察。他们即使关注他人、在意他人,也是以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前提的,并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这样的人很难体验到因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而带来的生命价值感。我国心理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证明,社会信仰(比如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政治信仰等)能够减少人际敏感,缓解和降低强迫、抑郁和焦虑。[1]可见,关注民族、国家和政治的信仰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正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信仰马克思主义会降低个人的负性情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会空虚无聊,不会虚度光阴,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待社会进步事业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干劲。而一个具有积极生活动力并把它付诸实践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马克思主义主张认识和改造世界,强调主体能动性,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提升人的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世界上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种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观点,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的自主性是相通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可以提升人的自主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人的自主性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首先,自主性让人有控制感,控制感是指对自己的生活和外部世界有基本的把握,它是人的本质需求之一,有控制感才会有安全感。众所周知安全感对心理健康特别重要。其次,自主性使人为自己负责,包括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承担改变自己的责任。对自己负责的人不会怨天尤人,他们会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不将其推给别人、经历和命运,他们相信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当人感到能自己做主、拥有自由的时候,心理状态是健康而美好的。有心理问题的人常常把自己的命运交付给环境,在环境面前有弱小感和无助感,否定自己的自主性。再次,自主性会促使自我价值感的提升。自主性使人勇于行动,积极有效的行动会让人感到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高能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解决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提升病人的自主性,促使病人发现自己的自主性,学习为自己负责,承担改变自身的责任。当病人有了改变自身的动力,并在微小改变中渐渐获得自信,那么随着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他们慢慢形成积极改变的自觉,心理健康水平就得到了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