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企业是经济转型的创新者和实践者,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企业转型。为此,企业必须能够准确识别技术、竞争和需求的变化,并利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抓住经济转型中的机会[1]。对变化的正确感知是企业应变能力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企业转型的基础,盲目的、无意识的行动不可能获得竞争优势[2]。感知能力是企业获取实时市场信息,正确理解需求、竞争和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并提出有效应对方案的能力,是动态能力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市场信息获取和传播两种能力。在供应链结构中,企业可以构建IT使能的吸收能力,使它能处理从合作伙伴获得的信息并创造新知识,而通过利用这些知识企业可以感知变化,寻求新机遇以创造更多客户价值,并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本文探讨企业如何使用供应链信息系统(IOS)构建对供应链需求和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IOS是基于IT的支持企业间协作的信息系统,企业通过它处理和传递数据,以此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联系和交易提供支持。对市场变化的感知,实质上是从外部信息收集与传播到企业决策的过程[3]。一些企业经常无法正确识别真正的市场机会,而另一些企业却能抓住并利用这些机会取得成功[1]。随着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企业需要从外部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对感知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企业如何通过IOS有效创造和共享知识[4]。 由于组织惯性的原因,对于习惯于依赖现有问题解决能力的组织来说,要突破狭窄的视野极其困难。例如,昔日胶卷巨头柯达公司尽管1975年就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由于对数码影像市场发展估计不足,对照片打印需求却过于乐观,加之担心传统胶卷业务受影响,迟迟未能大力发展数字业务。特别是在中国,柯达严重低估了数码影像市场发展速度,认为“传统胶卷业务在中国的尾宴还未结束,数码影像时代还远着呢!”[5],并斥资逾10亿美元收购了中国本土胶卷和相纸企业。最终柯达市值在14年间(1997-2011年)缩水了99%。由此看出,如何提高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对变化的感知能力,使其克服惯性并能主动出击,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 2 相关研究述评 文献将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归结为动态能力、吸收能力或者敏捷性,相关研究也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2.1 动态能力研究 动态能力核心是适应市场变化、技术发展机遇及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其基础是对有助于理解形势变化的信息的把握。Teece将之分为感知及塑造机会、抓住机会和重新配置企业资产维持竞争力三种能力;Pavlou和El Sawy将其分为感知、学习、整合和协调四种能力。因此,感知环境、学习、协调活动和整合资源是企业有效应对变化的四个过程。为了应对环境动荡,企业需要拓展、修正和重构其运作能力,其基础是要检视市场趋势和技术发展以感知和把握机会[6]。在重新配置资源之前,企业首先需要扫描环境,评估市场和竞争者反应,这主要依赖于感知能力,但动态能力相关的研究并没有对感知能力给予足够重视。 2.2 吸收能力研究 对吸收能力的认识,特别是组织知识吸收过程的看法并不统一,而且多数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吸收能力的竞争优势上[7],而忽略了如何提升组织吸收能力的问题。IOS应用提高了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也为吸收能力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绝佳机会。已有研究指出,IOS通过提升库存周转率、减少销售费用、增加利润率、改善流程等方式提高企业绩效。然而,上述措施能够成功实现的前提是商业智能和商业分析等供应链感知能力的提升,所以研究供应链感知能力的提升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2.3 敏捷性研究 企业敏捷性包含感知和应变两个要素。Dove将前者定义为知识管理(发现合适应变机会的智能),将后者作为采取行动的物理能力,而敏捷性是二者的综合。很明显敏捷性和动态能力具有密切的联系,高阳和王铁骊分析了敏捷性与动态能力在提出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联系,认为敏捷性是动态能力在快速变化环境中的具体表现[8]。在敏捷性的提升方面,研究强调了IT接受、企业合作、流程管理等对敏捷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但至今还没有学者对企业感知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实证研究。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总体框架和模型 参考陈明哲的AMC框架,提出如图1所示的总体理论模型。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分析图1总体框架中的上半部分,即从IOS使用、知识吸收到感知能力的构建过程。
图1 总体理论框架 企业可以借助于供应链关系获取市场情报,并在职能部门间传播的过程中完成对信息的处理和消化。因此,IOS通过利用供应链关系促进知识获取和传播,提高对变化的感知和企业绩效(如图2所示)。
图2 IOS对感知能力和企业绩效的作用模型 3.2 IOS使用、感知能力与企业绩效 有限理性限制了个体和组织的信息感知能力,但IT能提升计算与沟通能力,改善组织有限理性约束,从而提高其感知能力。随着电子化采购、电子化供应链、电子商务等应用的迅速推广,基于IOS的供应链给企业带来了柔性和快速市场响应等更多利益。企业借助于供应链伙伴关系获得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而多样化的知识资源可以避免企业过渡依赖于已有经验,从而使其应对变化的手段有更多创新也更有效[9]。故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