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4)02-0067-06 修回日期:2014-02-16 0 引言 由于农村发展的多样性,不同自然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复杂而多变。国内外学者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视角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国外有不少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农村经济类型的划分与研究[1]。美国根据支柱产业的不同将农村经济类型划分为农业型、矿业型、制造业型、依靠联邦和州政府补助型、服务业型、非专业化型六类[2]。加拿大将农村经济类型划分为专业化型与多样化型[3-5]。I.Hodge与S.Monk的研究认为,英国的农村可划分为4种类型[6-8]。与欧美各国相比,日韩两国更多的是在学术层面上对农村经济类型的划分进行探讨,并对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日本学者山本正三和田林明在分析农业人口就业结构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将日本的农村地区划分为7种空间类型[9]。韩国学者Lee Sang-ho通过公共教育、医疗服务、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水平4个方面的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韩国农村划分为3个不同的等级[10]。印度学者R.L.Sharma等人依据乡村非农业劳动力的百分比这一指标来识别印度乡村经济多样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将印度的农村区域划分为4类[10]。波兰学者W.Stola综合考虑了乡村地区的农业功能与非农业功能,对波兰乡村地区的空间功能分类进行了研究[10]。 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不仅使得城市空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农村地域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聚落空间三大系统[11],但是,国内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类型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就已有研究来讲,比较重要的有两种视角,一种视角是划分乡村的类型,典型的有王晓毅、王汉生、陆学艺、杜赞奇等的研究。另一种视角是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分析区域农业与农村的发展问题,国内相对讨论较多的有对华北、长三角(江南地区)和华南(包括广东和福建)的研究[12]。俞孔坚等利用改进的聚类分析模型将北京市浅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划分成典型农村、远郊型、近郊型和城市化型[13]。翁丽丽等以福建60个县(市)为地理单元,应用德尔菲(Delphi)法将农村经济划分为发达、较发达、次发达和欠发达4种类型[14]。另外,近些年,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类型划分研究较多的还有刘彦随、龙花楼的团队。他们根据指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对乡村经济发展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成果显著[15-17]。 江苏省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的差异,加上区位与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因此,本研究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江苏省农村发展地域差异及其类型。本研究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农村建设措施政策,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4058.22亿元,占全国10.4%,省内经济发展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异格局有着相似之处,大致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的阶梯状发展态势。截至2012年,全省共有13个地市、48个县(市)和931个乡镇。农村人口2929.89万人,其中,从业人口2620.82万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202元,其中,苏北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502元,苏中地区为12877元,苏南地区为17160元。全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7,农民生活水平处于我国上游水平。其中,苏北农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为0.40,这说明苏北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总体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2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1.2.1 数据来源。本研究以江苏省1∶50000地形图为基础图形数据,属性数据来自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1—2013)》、《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3)》。由于19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省县域行政区划有过多次调整,为保持样本的可比性,以2012年县域行政区划为标准,对相关年份的数据进行归并处理,共有61个分析单元(包括13个地级市市区和48个县市)。由于市辖区数据无法准确获取,暂用各市平均数据代替。而事实上由于市辖区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市辖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经整理,以该省61个县(市)的2000,2006和2012年3个时相的统计资料建立属性数据库。 1.2.2 指标体系。农村经济地域差异最集中表现在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2]。因此,本研究遵循系统性、典型性、可得性和通用性等原则,建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由于农村的发展通常是以产业为载体,因此,可以采用产业发展来刻画某一地域的农村发展状态:通常情况下,如果某一县市的一、二、三产业中某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该产业无疑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规定,如某一县市其某项指标超出该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和,即判定该县域的农村发展状态为某类指标因素所主导。据此,构建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