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

——以大连为例

作者简介:
郑德凤(1970- ),女,黑龙江伊春人,博士,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等研究,E-mail:dfzheng@163.com,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065201);臧正(1978- ),男,吉林白城人,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评价、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E-mail:zangzheng@126.com;张雨,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孙才志,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基于中国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诸要素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视角,借鉴人口承载力思想,提出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及其表征方法,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区域PRED系统的承载力—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指标体系(CPSR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PRED系统综合响应度与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标准,通过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方法对区域PRED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以2000-2012年大连市PRED系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研究时段内大连市PRED系统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人口承载力由363万人降至291万人;②大连市PRED系统压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PRED系统负荷指数由0.97降至0.85,区域PRED系统综合响应级别始终处于Ⅱ级橙色预警或Ⅲ级黄色预警状态。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近年来大连市有关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评价结果可视性较强、可靠性较高。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以及基于CPSR模型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为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doi:10.11820/dlkxjz.2014.03.008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修订日期:2014-02。

       1 引言

       随着全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因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不相容、不协调导致的区域PRED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Niu,1993;王铮等,1992)。由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巨系统(黄明知等,2005;毛汉英,1995)。其中,人口是核心,人口数量、素质的变化能够引起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变动等一系列变化;对人类而言,发展是终极目标,资源、环境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由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强度与广度的空前加剧,不同时空尺度的资源稀缺、环境污染问题等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促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突破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Yang,1995)。

       近年来,由于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膨胀引发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甚至不相容的问题日益凸显,推动有关区域PRED问题研究持续升温,不同学者分别在国家(赵兴国等,2011)、地区(曹利军等,1998)、省(柴箐等,2012)、市县(周扬等,2014)等不同层次、不同空间尺度取得了比较丰富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但是,以往研究多基于PRED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行测度与评价,或多基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戴志军等,2002;李孝坤等,2008;周哲等,2004),评价方法相对单一、评价结果不够直观,致使其成果在实践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往往有所局限(毛汉英,1991)。

       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不同于以往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空间无限扩张的传统城镇化理念,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促进人口的城镇化。基于此,在借鉴有关学科领域中承载力思想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及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视角,界定了以人口为基础的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及其表征方法,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构建区域(城市)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论和系统科学领域中的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方法进行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以2000-2012年大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科学调控区域人口规模、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2.1 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内涵及其表征方法

       承载力最初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内力或在规定的压力变形段内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其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马尔萨斯提出的资源有限及人口增长理论,后来Pearl等(1920)将马尔萨斯理论用逻辑斯蒂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容纳能力衡量资源、环境要素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将人口承载力定义为“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Park等(1921)首次将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将生态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阳光、营养物质、生存空间等生态因子组合),个体存在数量的极限值。

       2.1.1 概念内涵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全球生态、资源的交互作用日渐增强,承载力概念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之在地球系统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不同学科之间差异性或互斥性的影响,使得承载力概念始终缺少统一的表征与度量方法(Costanza,1995)。在借鉴前述有关承载力思想及其概念的基础上,将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界定为:在维持区域全部人口拥有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的条件下,区域现有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要素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该系统的核心是“人”,因此这里界定的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亦即区域人口承载力,其数学表达式为:

       C=S/P (1)

       式中:S代表区域PRED系统状态的表征量(总量);P代表维持相对稳定生存状态的区域PRED系统背景值,即作为参考标准的PRED系统要素人均水平的表征量;C代表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单位:人),其值越大,表明该区域的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对区域人口的承载能力越大。

       2.1.2 表征方法

       由于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区域PRED系统是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居民个体或群体对不同要素的供需要求具有一定差异性,为便于揭示某种要素与考虑全部要素的系统承载力,相应地提出单要素承载力和全要素承载力,数学表达式分别如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