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

作者简介:
孟德友,李小建,樊新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 郑州 450002),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河南 郑州 450046);陆玉麒,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 南京 210023);孟德友(1982— ),男,河南周口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E-mail:mengdeyou01@163.com。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对长三角地区各县市1992年、1998年、2004年和2010年4个年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和空间关联分析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强,区域差异不断缓解;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型向“Z”型,进而向“Σ”型转变的态势,多中心、多轴线和均衡化发展态势日益突出。最后指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区的带动作用,以经济区来组织城市经济发展将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均衡、协调和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修回时间:2013-12-0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4)02-0050-08

       受区域发展本底条件的影响,区域经济在空间上总是呈不均衡的发展势态,区域经济差异及变化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及演变特征是区域经济学以及人文/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论题。自19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开始聚焦我国的区域差异问题,从研究区域范围看,由早期关注于全国层面的三大地带间差异[1-3],南北差异[4-5],沿海与内陆差异[6-7]及省际间差异[8-9]转向中尺度的城市群[10]、城镇密集区[11]、经济区[12-15]、省域[16-17]、甚至更小的市域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18];从研究方法看,由数理统计分析(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指数等)逐步融合空间分析或地统计分析(重心转移法、标准差椭圆法、ESDA法、空间变异函数法等)探讨区域经济的重心转移、空间集聚、空间异质性或空间格局等[14-21]。综论以上可看出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及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①区域范围上由行政区向经济区或小尺度区域转变;②方法上由数理分析向空间分析转变,由单方法测度向多方法综合应用转变;③在指标的选用上由单一指标向多指标综合评价转变。这与经济发展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和区域分析手段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但关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研究仍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化探讨:在以经济区、城市群或都市圈来组织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在研究的区域范围上对经济区或城市群经济发展格局的研究还有待继续关注;在指标上多以人均GDP来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事实上GDP指标不足以全面反映经济的综合发展状况,虽也有学者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及空间格局问题,但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用上尚未达成一致见解且综合评价结果缺乏时序可比性。本研究立足已有研究成果,以长三角地区为分析区域,以县市为分析单元,在构建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法对长三角地区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马尔可夫链法和ESDA法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其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构建合理、有序的区域开发格局,优化经济空间结构,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现况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台州和舟山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黄金海岸的结合部。这里通江达海并拥有长江流域广阔的纵深腹地,面积10.9万km[2],2010年末全区总人口8491万人,GDP总量70675.4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7.62%,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4个百分点;全区人均GDP由1992年的4715元增至2010年的68836元,与全国相比,由1992年的2.04倍增至2010年的2.30倍。产业结构不断改进,非农业比重由1992年的88.29%提升至2010年的96.73%,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增至45.53%,逐步形成了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实际利用外资逐年增加,由1992年的29.66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455.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3.06%,是全国利用外资总量最大和增势最猛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在全国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1.2 主要研究方法

       1.2.1 熵权TOPSIS评价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法,即理想解逼近法,由Hwang C.L.和Yoon K.S.于1981年提出,其原理是利用各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标,通过构造决策问题中各指标的最优解和最劣解,计算各评价样本与最优解的接近程度和最劣解的远离程度,作为评价样本优劣的依据,接近最优解的同时又远离最劣解为最高,否则为最差。作为多目标决策分析中的一种常用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效益评价、决策管理等领域,并逐步拓展到城市旅游或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等领域[22-23],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应用还较少。在利用TOPSIS法进行多目标决策评价中,为了体现指标重要程度的差异,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本文采用信息熵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关于熵权TOPSIS法具体步骤在此不再赘述[24]。

       1.2.2 马尔可夫链法。马尔可夫链是一种时间和状态均为离散的马尔可夫过程,是揭示俱乐部成员间等级构成变化与过程的有效工具。通过将连续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离散为k种类型,计算相应类型的概率分布及年际变化,近似逼近区域演化的整个过程。若将各等级的初始状态记为,经m步变为状态的概率用表示[2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