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上情与理、情感与程式的演进关系论略

——兼及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分期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衍发,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讲师。江苏 南京 211189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史是情与理、情感与程式的发展演进史。艺术在本质上是情感的表现,它是情感的形式与伦理教化要求的矛盾统一。同时情感的表现还受到诸多艺术程式的影响和限制,并且受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情与理、情感与程式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这也使得对艺术历史的分期成为必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历史发展演进中的两对既对立又协调的矛盾统一体。正是此二者之矛盾运动,推动并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演进。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4)02-0095-09

       一部中国古代艺术史,就是情与理、情感与程式发展演进的历史。艺术在本性上是以“情”为内核的感性存在。中国艺术向来就有重情之传统,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演进中,“情”作为艺术的内核,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古典艺术发展的始终,并在明清时期上升为本体性存在。中国艺术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因而,中国艺术要求艺术表现的情感应当是合乎伦理道德的善的情感,而不是无节制、非理性的情感。这种“理”与“情”的统一,不是外在的统一,而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易传》所谓“修辞立其城”(《乾卦·文言》),扬雄所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法言·问神》)等等说法,都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所以,中国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既受到传统的以“中和”之美为最高审美理想的审美特征的制约,又受到传统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理性因素的节制与约束,情与理之关系始终是艺术发展中的一对矛盾。这是影响艺术的情与理的方面。同时,中国艺术还具有“程式”特征。所谓“程式”,简言之,就是艺术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艺术的种类、类型、材质、风格、形式、笔法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固定样式。程式对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情感总是寻求最适宜的、最佳的表现方式,艺术为此就可能产生对程式的依赖或破坏,所以艺术必然会受到其自身诸多程式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情与理、情感与程式,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历史发展演进中的两对既对立又协调的矛盾统一体。正是这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并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演变。

       然而,在整个中国古代艺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受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情与理、情感与程式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常常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或者说,一定的情感、一定的程式总是和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艺术相关联的,情感的变化与程式的变革必然推动艺术的发展与变化。因而,要考察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情与理、情感与程式的矛盾运动及其演进关系,必须作出相应的分期。作为人类把握世界、认识世界的艺术的历史是客观的,而其分期却是主观的。一般来说,“艺术史分期并不简单是如何组织材料的问题,它反映了艺术史家的艺术史观与方法论。因为艺术史中关于‘分期’的划分和命名,不是一种随意的或者简单的时间标示,而是包含了某种规定性。比如,把这段时间范围规定为‘××时期’,这就意味着这个时期在本质上有着与别的时期相区别的特征,而该时期的艺术现象则反映出其内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并且与艺术史的实际情形相符。由于受特定历史哲学的影响,艺术史家们对历史的一般分期、历史分期的性质以及历史变迁的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与影响着他们对艺术史现象的归类、阐释和评价。”[1](P86)而对艺术史的分期以及有关艺术史的科学研究,就在于把握影响并决定艺术发展方向的主流艺术观念和主流艺术表现手法,同时结合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不同时期情与理、情感与程式之间的矛盾运动作一统观。

       中国艺术史上不同阶段情与理、情感与程式之间的矛盾运动、主要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第一阶段:原始艺术期(夏商周以前)。巫术情感与抽象程式

       原始艺术亦即史前艺术,它是一种巫术艺术①。原始人出于巫术的需要,或是对生殖和性的崇拜,或是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的即兴的、随意的创作,最后这些原始巫术、图腾崇拜逐渐演变成中国原始先民们的精神家园。所以说,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艺术。细考原始先民留下的图腾符号,很容易发现抽象和象征程式成为原始人类美学追求和艺术创作所能凭借的最为根本的感性基础。原始先民的审美解放使得石器、骨器和陶器等材质逐渐由完全实用中解放出来而向审美方向发展,出现了原始岩画和原始歌舞,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第一次浪潮,并由此而开始了艺术史上以实用艺术为主流的原始艺术期。原始艺术发展经历了由“实物-再现(模拟)-表现(抽象化)”过程,即由写实到符号化过程。这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不断积淀过程。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抽象符号,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阶段:礼乐艺术期(夏商周)。神秘情感与象征程式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有名的青铜艺术时代。“有意味的形式”得到强化。统治者用超世间的神秘、威吓可怖的动物形象——狞厉之美的饕餮纹(也叫兽面纹)作为象征符号,象征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借神秘的威力来表达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具有“协上下”“承天林”的祯祥意义。于是,中国社会进入了《礼记·表记》所说的“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时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周代特有的相对繁荣的礼乐文化,孔子赞其为“郁郁乎文哉”。“礼”主要是用来“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荀子·礼论》)。原始艺术时期混沌不分的巫术礼仪与原始歌舞经进一步分化而为“礼”(政刑典章)和“乐”(文学艺术)。李心峰先生说,礼乐文化包括两大艺术领域:“一是乐舞艺术的系列。二是由青铜器艺术、玉石器艺术、陶瓷艺术等构成的系列。”[2](P22)由此看来,礼乐艺术时期的乐舞等表演艺术和青铜器等造型艺术已经相当发达。显然,青铜艺术构成此一时期艺术的主流,而且青铜艺术与礼乐制度(祭器、礼器、乐器)紧密结合在一起,乐舞艺术也直接为宗法礼乐制度服务,使得此一时期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宗法情感(情)与礼乐制度(理)相协相融。与原始艺术相比,礼乐艺术虽然仍以实用为主要目的,但以材质为核心的造型艺术以及以乐舞为核心的表演艺术继续向前发展,它反映了宗法血缘关系维系下人们的信仰体系和思维模式。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而其正滥觞于青铜艺术,原始乐舞艺术也是后来表演艺术的摇篮,可以说礼乐艺术时期孕育了中国古典艺术诞生的元素,同时也成为孕育人们等级化情感的温床。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观念和组织已经确立并更趋完善,“礼乐艺术”被纳入宗法功利观念,所谓“无礼不乐”“九功之德皆可歌”“诗言志”的艺术观开始萌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