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物流跨域协作机制:缺失与构建 一、我国现行跨域绿色物流协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宏观层面的引导机制。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物流部门来统筹规划绿色物流发展,监督物流活动的实施,这极大地影响了绿色物流的规划和实施。同时绿色物流活动具有跨越多个行业和地区的特点,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导致物流管理政出多门,形成多元化的利益格局,造成绿色物流发展未能统筹规划,监督管理无法到位。一方面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等物流运输系统各自为政,各自建设自己的物流网络,重复建设,物流资源浪费巨大;另一方面,物流的制度性成本过高,如重复收费、罚款及过度的失去交通管制,直接推高了物流成本。 2.物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现代物流标准化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二是信息流标准化;三是文件格式标准化。其中,物流信息标准化的重点是各类信息编码、管理信息、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标准化。但是,目前我国物流标准不统一,互相之间不能有效衔接,导致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拉愈大。 3.物流基础设施配套性差。首先,按国家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这个数据远远低于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甚至与印度和巴西都相距甚远。其次,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水平不高,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匮乏。 4.缺乏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体系信息是现代物流的灵魂,物流信息化所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一方面物流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低,实施信息化的物流企业仅占10%;另一方面,政府、行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联通不足,“信息孤岛”现象突出。 二、构建我国跨域绿色物流协作机制的基本思路 1.跨域绿色物流协作的组织体系。跨域绿色物流协作的先决条件所体制创新。首先成立跨域绿色物流系统建设合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从整体上对绿色物流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加强行业之间的协调;其次在城市群内各城市政府之间建立多层次的合作与对话框架,如建立现代物流业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最后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民间组织在开展绿色物流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共同建立物流体系、辅助政府部门制动适合本地区的物流规划、推进物流标准化、加快物流信息化、促进物流社会化、推广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等。 2.跨域绿色物流协作的信息交互机制。首先要整合物流企业、工商企业、政府部门的信息,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这三流的完美结合。鼓励物流协会与信息技术企业、物流企业合作研发物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开展相关政策咨询,提供车源、货源、货运信息等在线物流服务,提高绿色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增强绿色物流的凝聚力。 3.跨域绿色物流协作的考核机制。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如,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少,应建立良性的引导机制和激励机制,给各县市流出更大的自选空间,避免为应付考核而导致的形式主义泛滥。其次要建立绿色物流企业的信用评价机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形成健全有效的绿色物流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物流协会等中介机构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步建立企业行为档案,通过建立记录体系、公布黑名单等方式,加大惩罚力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诚信经营。 4.跨域绿色物流协助的激励机制。首先要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2)要继续扩大运输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城市配送等物流设施的建设力度;(3)要注重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其次要通过信贷、价格、补贴等方式为企业补充发展跨域绿色物流所需的资金。再次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组建物流联盟,发展商贸功能区等措施,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5.跨域绿色物流协作的行为约束机制。首先要多部门联合,完善物流业的法律法规,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其次要提高排污收费标准;第三要调节税收,对绿色环保型企业实行税收激励,对污染型企业要实施税收制约,通过征收环境,迫使企业改良工艺,降低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