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会与《时务报》馆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尹蒂,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光绪二十二年,蒋黻、罗振玉、朱祖荣与徐树兰四人不谋而合,均求助于汪康年,欲兴农事,倡农学会。务农会依托汪康年、梁启超及《时务报》馆在士林阶层中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聚集了一定的人脉,且筹措到一笔数量可观的经费。会报《农学报》首刊内容,与此前《时务报》中文论多有重合;同时借助《时务报》庞大的销售渠道,《农学报》在办报不易的晚清社会取得了立足之地。可见务农会与《时务报》馆间之关联。然《时务报》停刊后,《农学报》仍存,且前后长达近十年之久。在封报禁会的时代背景下,朝廷仍准农学设会、设报,实因其乃中国农政大兴之兆。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1898年7月4日),朝廷颁发上谕:“上海近日创设农学会,颇开风气,著刘坤一查明该学会章程,咨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查核颁行”①。戊戌政变后,朝廷严禁报馆会名。十月初三日(1898年11月1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折,认为农学会与农学报,“实所以联络群情,考求物产,于农务不无裨益,似不在禁止之例”。二十五日(12月8日),清廷同意刘坤一奏农学请准其设会、设报的建议②。务农会③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可见一斑。

       “务农会”及《农学报》依托汪康年与《时务报》馆之助而立。然而,自《时务报》停刊后,“务农会”和《农学报》却并未随之消亡,其境遇颇堪玩味,值得重新审视和思考。十年《农学报》的命运折射出清季以降,近代中国社会在西学东渐背景下传统中国农政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既往学界对务农会的研究不乏关注④,多集中在《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农会代表人物方面。然因《农学报》数目庞杂,加之资料散佚,给研究增添了困难,以致相关史实语焉不详,有关论述错漏较多。不少文论在叙述务农会产生时,多依据时人回忆和章程条文直接铺陈,对务农会创设的真实诱因、具体过程等仍有忽略,低估了近代学会、报刊创设的现实困难与曲折,缺少细致解读和深入分析。

       一、创务农会之设想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一日(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创刊。三个月后,罗振玉致函汪康年,对其办报之举表钦佩之意,称:“昨与敝友蒋伯斧参军议中国百事,皆非措大力所能为。惟振兴农学事,则中人之产,便可试行。蒋君忻然,急欲试办”,并就此事询问汪康年,希望能通过他的帮助,聘得购买机器,延请农师,及仿行日本铁棒打井之法之东西人选⑤。巧的是:半个月后,朱祖荣鉴于时下洋务诸公“不修农政”的缺事,亦向汪康年道出“拟倡兴农学会”的设想⑥。在汪康年的介绍下,蒋、罗二君致函朱祖荣共商此事。阅信后,朱祖荣自言“不禁雀跃三百,喜予志之不孤也”⑦。至于徐树兰是怎样与蒋黻、罗振玉及朱祖荣取得联系,如何商谈,其间经过哪些途径,谈过什么具体问题等,因原始资料缺乏,难知其详。只知在“兴农事”这点上,罗蒋朱徐四人不谋而合,且均求助于当时颇有声望的汪康年。

       当时“西学大兴,有志之士,锐意工商诸政而于农学绝不讲求”,为免“导流塞源,治标忘本”⑧,汪康年亦主张“设务农会,凡农桑种畜之事,悉心考求,辨物土之宜,求孳乳之法”⑨。因而,他积极为“务农会”的兴办造势宣传,在《时务报》上刊出由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和蒋黻四人联名的“务农会公启”十条⑩。从“公启”中可看出,务农会欲办之事,举其要有五端:曰译书报,曰垦荒地,曰试新法、曰购器具,曰立学堂(11)。决意创办务农会,人力和资金的支持至为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公启”中明言:“海内同志愿入会者,请将台衔住址开寄《时务报》馆”,并称“同志捐助之款,统由《时务报》代收”。换言之,事关重要的两方面都与《时务报》馆密切相关。

       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1897年1月13日),《时务报》沪上同志开设时务会课,出第一次时务会课的题目。其中一题为“论农学”(详论中国农学之宜兴,暨农学新法,各省土宜,以条举详尽为主)(12)。阅毕“时务会课告白”,高凤谦建言:“时务会课以农学命题,所以博采群言而裨农学会也。惟农学一门,中土既无专书,西土亦少译本,读书人士又不留心穑事,欲求通知中西农学,及各省土宜,而能条举详尽者,斯世殆无其人。似宜降格以求,令各省之人,就其见闻所及,详细条引,但求切用,无取具文,下至一邑一乡之所有,一草一木之所宜及。凡附隶于农事者,苟能道具其窾窾,详其功用,即可完卷,无庸繁征博引以求高深。”(13)《时务报》馆采纳了此意见(14)。“时务会课”中“论农学”一题的出现,无疑从一个侧面,为时处初创阶段的“务农会”做了有效的宣传。此外,对于“西土农书少译本”的情况,梁启超亦道:“西人言农学者,国家有农政院,民家有农学会,农家之言,汗牛充栋。中国悉无译本,只有《农学新法》一书,不及三千言,本不能自为一部。”(15)朱祖荣、邹代钧的言论也可作为当时西方农书翻译情况的佐证(16)。

       一个月后,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日(1897年4月2日),《时务报》刊登由“农学会同人公启”的“农会报馆略例”,该略章分“报刊凡例,办事规条,筹款章程”三部分。凡例部分对欲办报刊的内容和编纂体例进行了说明;办事规条则对农学报馆的组织情形予以介绍:设理事二人,一总理庶事,一润色书报。日本翻译和英文翻译各一人,司账,写字一人,杂役二三人,即:报馆共计10人左右,但无具体人名;筹款章程中较前“公启”中的规定更为细致详备:“本会银出入,统由汪君穰卿主政,凡诸君助款,请迳寄本馆,由本馆填给本会收条,并送请汪君签字,以昭凭信。”(17)在《农会报馆略例》后,首见四位务农会捐款姓氏(18)。汪康年一如既往地为之宣传(19)。《知新报》则盛赞“与天地自然之利,植国家富强之原”的上海农学会创立(20)。

       需要说明的是:“公启”刊登时,署名人蒋罗朱徐四君并不在上海,因分处两地,他们与汪康年的联系全以信函形式进行。“公启”刊出后,汪康年致函罗振玉与蒋黻,让他们邀上朱祖荣,同来沪晤商务农会事宜。而“农会报馆略例”三部分的具体撰稿人为谁,最后采纳了多少人的意见,难知其详。只知其署名是“农学会同文公启”,意为乃集合众人之意而成,并非单独的个人著述。如蒋罗二君提出他们对《农学报》章的规划(21)。而叶澜则言:“农学会收捐章欠清晰,大致本弟所拟,而改去学问要领,想系归入详章也。”(2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