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的人都知道著名的木桶理论,即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盛水量的多少由其中最短的一块板决定。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 “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有短”,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着某方面的优势,也有某方面的不足,即使是智力超常儿童,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很多教育者却将“木桶理论”强加于孩子——我们语重心长对那些偏科、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说:“你的短板决定了你盛水量的多少,你那些长板对盛水有何益,浪费而已。”于是,我们拼命去加长短板,拼命去截长补短。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除了让孩子更无助,更自卑,更叛逆外,没有任何其他效果。几个月之后,几年之后,我们发现短板没有加长,长板倒缩短了,水桶整体高度降低了。 看看那些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吧,他们的木桶未必个个是长板啊!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的提出者,却以“路痴”出了名。当自己找不到家的时候,就害羞地问路人:“你知道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家吗?”然后,就这样被人送回了家。摘取数学皇冠的陈景润,更是傻得出名,涮牙洗脸还需要夫人督促;走路撞上电线杆,还一个劲道歉。 不谈大家,我们身边熟悉的人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马云第一次高考时的数学成绩是1分,俞敏洪第一次高考时的英语成绩是33分。没有人会说“他们完了,这些短板已经决定他们盛不了多少水了”,因为后来他们一个成了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一个成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我们都知道,在社会上,并不是成绩在起唯一作用。用俞敏洪的话来讲“成绩只能证明你智商比别人高,但并不能决定你一辈子就一定有出息”。 再说我们熟悉的韩寒。当年借助体育加分才进入高中的普通孩子,在高一学期末检测中,7门功课大红灯笼高高挂。而今,走出学校的韩寒竟然一夜成名,出书、赛车、办杂志等,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年轻人喜欢的先锋作家。面对他红彤彤的试卷,谁能断定这个人将来因为“短板”,就一事无成了? 身边明明有这么多发挥长板的例子,为什么我们的教育者却偏偏要拔高短板呢?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木桶的短板确实能决定木桶盛水量的多少,但是,有谁规定,木板只能箍成木桶,怎么不可以做家具、做跳板,甚至做栋梁之才呢?我们尽管取其长合其短,何须拿长的补短的,或者硬跟短的过不去呢! 孩子歌唱得好,别说他不务正业,也许他就是未来的歌星;孩子口若悬河,别说他信口雌黄,也许他就是将来的演说家;孩子玩点电脑,别如见猛虎毒蛇,生怕中了网瘾,不可收拾,也许他就是未来的比尔·盖茨……别紧盯着孩子的记忆力差不放,别紧盯着孩子逻辑能力不强不放,别紧盯着孩子没有想象力不放。没有谁没有“短板”,只有眼中无视“长板”的父母和老师。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不会总盯着你不会什么,它只关注你会什么,会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我们说的,“长板”到底有多长。 韩寒曾经面对自己不堪入目的理科成绩说:“我确实知道我不是全才,但我是人才。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倒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按照心理学的概率,超常儿童的比例也就3%,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智力平平者。所以,我们要把“全”字人下的“王”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既然时代只需要我们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才能,那么我们何不扬自己孩子所长,避自己孩子所短呢。别以为木桶只能盛水,别认定短板就决定了人的低度,我们要用长板去拓展人生的高度,成功大门的按钮也许很高很高,我们可以拆开准备箍桶盛水的木板,挑出最长的那根,举起它,按下按钮,成功的大门也许就会应声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