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途径研究

作 者:
柏路 

作者简介:
柏路,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柏路(1984-),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是美国高校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笔者在分析校园文化内涵及其在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对美国代表性高校依托校园文化开展道德教育的典型路径进行梳理和介绍,为我国高校校园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4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4)02-0141-05

       文化环境是个体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条件。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美国高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关注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发展和品格形成过程中的突出作用。长期以来,美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多样、灵活丰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并充分发挥了道德浸润和价值渗透的教育功能。因此,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道德教育途径,有助于我们加强与西方国家校园文化的对话和交流,繁荣我国校园文化,进而提升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美国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和遵循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风气与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文化总和。在美国,不同学者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学者John Lee从系统论的视角认为,校园文化是一个包含诸多子文化因子的亚文化关系系统,即由价值和信念(values and beliefs)、行为规范(norms of behavior)、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s)、社会系统(social systems)、社会团体(social groups)、地位(status)、角色(roles)、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s)、仪式(rituals)和传统(traditions)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高校学生个体或团体的行为,以及理解校园内外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1]。学者Fritz Oser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认为,校园文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风气或交往方式,而是一种公认的规范和准则,通过这种准则的导向力,可以有力、一致地约束每一个成员成为这种文化的参数。同样,学者Joseph Simplicio指出,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根植于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中。因此,校园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一系列隐性的行为引导规范和准则,对大学稳定、持久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学者Jackson,P.W.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认为,学校是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小社会体”。因此,校园文化是由各种规范、惯例以及实践活动构成的发生在操场、食堂、走廊等各个角落的社会交往活动,共同构成学校体验的情感、个体和道德因素[3]。对于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学者Edgar Schein认为校园文化应包含“有形文化”、“价值观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形文化”是指学校的物质环境;“价值观文化”是指对学校规范、结构、仪式、传统、共同价值和行为的共性反映;“精神文化”是指校园文化是所有“在其内”和“于其外”的不同的人对其的不同认知,通常被解读为氛围、性格、精神、特质。由此,校园文化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植入学校的特殊历史和地理位置中的,并以整个学校的深层的传统、价值观、信念为核心特征的文化系统[4]。

       综上,虽然中外学者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都有各自的角度和方式,在校园文化的边界、分类等方面认识不大统一,但都一致地强调了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即校园文化具有突出的“无意识”的道德教育效果。根据学者们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笔者认为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在发挥道德教育功能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价值导向方面。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文化的差异其核心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校园文化承载着国家和学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从有形的物质文化载体,到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办学理念、价值倾向无疑都对美国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在行为规约方面。哲学家维特根司坦曾说过:“文化是一种习惯,一种先前规定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潜在的文化约束力。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和教化手段,校园文化中的管理文化,在各项校纪校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第三,在服务社会方面。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带动和引领社会文化的走向,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微观上来讲,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校内文化活动延伸到校外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二、美国高校依托校园文化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笔者通过对美国十余所高校的实地考察和一手外文资料的收集整理得出,美国高校重在打造以“诚信自律”为导向的学术文化、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志愿文化、以“平等有序”为导向的管理文化、以“自由开放”为导向的环境文化以及以“精神规制”为导向的宗教文化,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德育体系,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和功能。

       (一)以“诚信自律”为导向的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在大量高水平科研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层次社会服务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样式。美国高校将“诚信”视为学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并将“诚信”作为一所学校学术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规范和保障。

       荣誉制度是美国高校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不同高校因具体内容不同而冠之以不同的名称:如荣誉代码(honor code)、荣誉承诺(honor pledge)、学术诚信政策(academic integrity policy)、社区标准(community standard)、校园契约(campus covenant)等,一般统称为荣誉制度(honor system)。1842年,美国弗尼吉亚大学校长杰斐逊提出“对于品格的自豪感、值得赞扬的抱负和道德气质是医治年轻人不良行为的良药。”[5]由此,弗尼吉尼大学最早提出荣誉制度,要求学生在考试时签署一份声明,声明自己“没有从他处得到帮助”,也“没有给予他人帮助”,以此防止学生作弊、欺骗和偷窃。随后的170年,荣誉制度逐渐演变为一系列维护学术诚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失信行为的表现形式、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都做了详尽的规定,具体包括荣誉声明、荣誉规则、惩罚机制、责任机构等几个部分[6]。总之,美国高校设立的荣誉制度作为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学者Donald McCabe和Linda Klebe 在调查中显示,在有荣誉制度的学校,即便在无人监考的考场,作弊率都比没有荣誉制度但监考严格的学校要低得多;在调查的17所无荣誉制度的高校中,有1/2学生承认有过考试严重违纪行为,14所有荣誉制度的学校中,违纪行为约占总人数的1/3;在统计严重违纪行为超过三次的学生数量中,无荣誉制度的学校人数约占1/6,有荣誉制度的学校人数约占1/16。无荣誉制度的学校不仅有更多学生作弊,而且在作弊的学生中,无荣誉制度的学校学生作弊的频率更高[7]。

相关文章: